中國最小的監獄我不曉得在那,但我卻在中國最大的監獄服刑了六年多。
洋沙監獄管理局,雖然多年前已由洋沙農場轉化為監獄管理局,下屬12個監獄。但是,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人們還沒有轉變的意識上,他仍然被看作是一個監獄。
體製上的轉變並沒有改變洋沙監獄管理局做為一個獨立監獄的內涵。
HB省現有31座監獄,其中沙洋占了12所。洋沙監獄在押服刑人員總數占全省服刑人員總數的60%,約14000人左右,還有40%的服刑人員分別關押於省城和其他城市監獄。
洋沙監獄的前身是中華民國省城監獄,解放後,政府將省城監獄遷到荒無人煙的平原濕地。在洋沙方圓幾百平方公裏內進行開荒,10萬國民黨戰俘是首批在洋沙監獄服刑的人。省城監獄也從此更名為省洋沙勞改農場。
農場下設一農場,二農場等十幾個農場。
農場廣泛分部於洋沙及周圍多個縣市,每個農場開墾的荒地都在四萬畝以上。
到2005年,曆代服刑人員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隻不過,隨著服刑人員的不斷減少,十萬大軍到後來也隻剩下了現在的1萬4千多人。
人減少了,土地沒有減少,越到後來,服刑人員付出的勞動量就越來越大,直到服刑人員預知自己將被洋沙服刑時,感到恐懼,甚至有的人寧願自傷自殘和自殺也不願到洋沙監獄服刑。
2006年以後,洋沙各監獄全部轉為服刑人員在監院內從事承攬加工手工勞動,服刑人員的勞動量才有所減輕。
洋沙監獄大。
他不但是執法機關,在他的內部,還有檢察院,公安局,法院,他完整的體現了我中司法製度三權合一的模式。因而,洋沙監獄和全國各個監獄都一樣,它的所有執法活動都無比正確。
洋沙監獄黑。
過去,有服刑人員給家裏寫信:媽媽,洋沙這個地方太黑了,我常常鼻青臉腫......。
服刑人員的家裏不知道什麼叫黑,他們左思右想,難道這個洋沙這個地方沒有太陽?要麼晚上睡覺沒有燈?於是,給兒子寄來了手電筒。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一個笑話。
監獄黑,是指這裏沒有人權,沒有人的尊嚴,生命權和健康權被抹去。
高強度的勞動奪去了許多人的健康。
前幾年的農業生產有幾種主要種植物,要人命。
花生,到了收獲季節,服刑人員頂著濃濃烈日,許多人中暑倒在田裏。水稻,插秧時許多人的手指頭可以看到骨頭。棉花,收花或拔棉梗時叫人難以忍受勞累。
勞動時間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完不成任務受罰、挨打,監督崗提著鍬把子跟在人群後,誰要是講話偷懶的行為,掉得大,很多鍬把子不是在勞動中損壞的,而是打人打壞的。
勞動是強製性的,除非有即將要死的病,其它疾病一律躲不過勞動。
2003年,蓮花院監獄三監區服刑人員王虎肺結核晚期,天天吐血,實在不能從事勞動了。不要緊,獄警用摩托車把他拖到田裏,不勞動就曬太陽,獄警還振振有詞:“曬太陽有利健康。”
拔花生季節過去沒多久,王虎死了。可憐,家裏沒人來收屍,不知道最後怎麼處理的。
強製勞動害苦了老弱病殘這一群人。白天玩不成勞動任務,晚上受罰跑操,一跑就跑到十一、二點。本來不跑操睡眠時間就嚴重不足,這一跑下來更是精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