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還要再說,身後轉出一位青年官員,此人不過二十多歲,風神俊朗,身穿綠衫,乃是司兵參軍王忠良,朗聲說道:“張參軍所說,雖然理對,但失之於迂。崔相如今正自倚重朱溫,驅除朝中異己,若無好處,豈肯得罪朱溫?至於羅長史所說,不可不慮!以臣之見,崔相和朱溫,雖然利合,但畢竟不是一路,外雖親密無間,內中必有縫隙,隻要所用得人,此事未必不成!”
李煜大喜,道:“如卿所言,自是好事,不知卿可願往京中奉表?”
王忠良拱手道:“主公,固所願爾,願主公能給臣全權,以便臣便宜從事!”
李煜哈哈一笑,道:“本王允了,表章一事你與羅長史好好參詳,有何用度,從羅長史那裏支用即可!”
王忠良深施一禮,謝道:“臣定不辱使命。”說罷,退回班中。
張懷雖然被王忠良直言撥了麵子,心中不免生氣,可看到王忠良被漢王委以重任,卻也不敢再爭什麼上下,李煜安慰道:“大家議事,正是要查漏補缺,彼此爭執,各執一詞在所難免,理不辨不明,事不談不清,這樣才不會有謬誤,張參軍切莫因此生了誤會!”
張懷雖是有點書生意氣,迂腐了些,卻不是笨人,漢王又溫言勸慰,這心裏也舒暢了許多,連說“不敢,不敢”隨之退回班內。
見王忠良得了頭彩,洪杉在許存身後,轉了出來,拱手道:“主公,如今雖然得了這數州之地,卻遠非安穩,末將隨許將軍征戰,雖來漢中不久,但日常在營,常研習漢中地理。這漢中之地,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在漢中之北通關中平原;主要有三條道路,一為褒斜道 以南循褒穀、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餘裏。由興元,向西北行至褒城縣,進入褒水河穀北行,過石門、三交城、赤崖(又稱赤岸),抵達褒水源頭。此處和與它對應的斜水河穀有分水嶺相隔,稱五裏阪。出穀便是扶風眉縣之五丈原,當初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即在此和司馬懿對陣。這路在秦嶺諸道中最短,省時省力,如今褒城縣我軍尚未攻取。
二為儻駱道 由洋州入儻水河穀,過分水嶺後,再沿駱穀入關中。儻駱道路程雖短,但是中間絕水地段較褒斜道為長,山路險峻,通行困難。
三為子午道 該道在長安正南,沿子午穀入山後轉入灃水河穀,翻越秦嶺,經洵河上遊,南過腰竹嶺,順池河到漢江北岸池河鎮附近陡轉西北,大致沿漢江北岸,繞黃金峽西到洋州東的龍亭,此處與儻駱道南口相近,兩條道路在洋州彙合後,再西行至興元。如今洋州駐軍四千,亦未攻取
南通西蜀,主要有兩條道路:
一為金牛道 又稱“劍閣道”、“石牛道”,即傳說中蜀王受秦國欺騙,遣力士為運送石牛所開之道。自漢中勉縣西南行,到三泉,穿越巴山至利州與陳倉道會合,南行穿劍門山,即天險劍閣,經梓潼、涪、雒到達成都。自漢中至蜀者,多取途於此,所謂蜀之喉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