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菩薩戒疏(1 / 2)

第七日,他的葬禮。一路佛號聲,開頭打著諸佛接引的幡子,走向長安陵。那是安葬他色身的地方,是皇家陵園。在我百年之後,也會葬在那裏。其實,那不過是虛妄罷了。一是被王權富貴牽絆,二是怕惹後世眾生誹議。好好地帝王,學什麼佛?死後還毀父母所生色身。哀哉,他們豈不知這色身不焚,也是要腐爛的嗎?尤其那些什麼鬼的理學,莫怪我粗口,當真令人惡心,斷人慧命!

當時瑞像種種,為大眾鞏固道心,對於生西別苦,更是堅信不疑。由他的往生,大眾又開始對學法一陣狂熱,各地法會無數,無不是圍繞著淨土宗念佛法門的。兄長以身表法,我等當頂禮。

一切塵埃落定,我也該實現我的諾言了。他的囑累,大概是我未來十三年的人生。一年過去的好快,年末了,又要冬天了。而我還什麼都沒做。住在竹樓,就我一人。嫂子去了雅尚居,那裏也是我哥和她的開端,她對那個家總有著不一樣的回憶。

在山上,隻有顧自忠留在這裏侍奉著我,除此之外沒有人了。而我們一天也沒有一句話,夏季時候一襲海青百單八菩提子念珠,聽雨聲簌簌;冬季不改海青念珠,靜待雪落。日子過得平淡,但從不乏味——與智慧為伍,從不會孤獨。

那日略有所思,在佛堂,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盞檀香;

……

菩薩者,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薩埵,梵語音譯。意譯即,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者。菩提,覺悟智慧也。薩埵,有情之意。同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十界之一。誌求無上菩提,下化迷途眾生。修六度法,於未來際成就無上佛果之者。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四大菩薩文殊、觀音、普賢、地藏。文殊師利菩薩以智慧著稱,故稱大智文殊師利。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著稱,救苦尋聲,無刹不現身,故稱大悲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以行願著稱,故稱大行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以誓度眾生著稱,故稱大願地藏王菩薩;為光目女大孝度親娘、婆羅門女救慈親如是種種慈願大孝,救度眾生,脫離苦海,詳見地藏菩薩本願經。

菩提者覺悟智慧,薩埵者有情眾生是也。故而覺悟,不離有情,如是諸摩訶薩埵亦複如是。世間諸多感情,父母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諸多感情,簡算親情、愛情、友情三大類。於此,白衣不一一舉例。世人不可離感情,如若無情,見人如不見,見長視無睹,見親如路人,世人見此人,曰:‘古古怪怪怪古!此人何是人?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問惡不改,聞善不樂,猶如非人!’豈不如機器,不知所以然?榆木做靈台,死也不開竅,於人性已遠,何能成佛道?

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一者於我中國,種種論說,百家爭鳴。儒道等說,與小乘差異不大,故而今朝出家,先考世間諸法過關,方能接受出家考試,此過關,方能受戒出家。二者不明道德為人尚壞,況複成佛?故合格在家居士,具足戒行,能解能行佛法者,必於世間受人尊重愛戴。三者破除我執,離四相。四者不離有情,方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世間所講將心比心,以佛法智慧理解,將其平等、廣化,亦如自覺覺他。與人交往,將心比心,念佛學法,自覺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