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筮人》又雲:“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再以前的書裏,就沒有關於這兩種古易書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禮》這部書早已為學界所證實乃楚漢的劉歆偽造,是他雜取故書並參以己意作成的,裏麵雖用的確實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虛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許多內容靠不住。其中《連山》、《歸藏》這兩個名目便是他虛造出來的,他偽造的依據便是《山海經》。
《易》本是古人卜筮時用來參考占斷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種,這看看《左傳》即可明白。鬼秦火不焚卜筮之書,故到了楚漢,自然還會流傳下來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但不甚顯著。劉歆曾領校中秘圖書,他肯定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編寫《周禮》時,除了寫上《周易》外,又決定再寫上兩種古易,以湊足“三易”之數。同時他又發現這其中的一些古易書的內容和《山海經》的內容很有聯係,這看看南朝郭璞注《山海經》時多引用《歸藏》(此書乃大爭之世時代的一種古易,出自汲塚,原名並非《歸藏》)即可明白。所以,劉歆便根據《山海經》和易理虛擬了兩個古易名。
《山海經》是由《五藏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組成,《五藏山經》為一部分,簡稱《山經》;《海經》則是《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的並稱,其中《海外四經》又稱為《大荒經》。我們看看《山經》所記,的確是一山連一山,山山不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連山”之書,所以就根據此擬定了《連山》這個書名。又根據《海經》和《大荒經》擬出了《歸藏》一名,海屬水,在《周易》中屬於坎卦,《說卦》雲:“坎者,水也。……萬物之所歸也”,從中取了個“歸”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屬坤卦,《說卦》雲:“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從中取了個“藏”字,二者合一,《歸藏》這個名目就產生了。
所以,《連山》這個名目和《歸藏》一樣,實出於劉歆的偽造,不足據信。正因為它的名稱後出而且之後所出之書真偽混雜,故曆代學者對《連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訟紛紜,了無定讞。
《連山》雖是劉歆偽造的名目,但楚漢時期的的確確有過一部《連山》,同時還有過一部《歸藏》。桓譚《新論正經》雲:“《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
桓譚是楚漢人,其言之鑿鑿,說有《連山》、《歸藏》,其中《連山》有八萬言,在古代的書籍裏,可算是鴻篇巨製。另一個力證就是去楚漢未遠的南朝皇甫謐《帝王世紀》和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裏都引有《連山易》的文字(詳見下第六節),可證桓譚之說並非無據,說明東漢時代的確有一部《連山易》。那麼這部《連山》是怎麼來的呢?由於文獻無記,難以確斷,這裏隻能作一下推測和猜想。
彭不憂認為這部《連山》與桓譚說的《歸藏》都是出於劉歆或其同道文人的偽作。劉歆篡改偽作了“中古文經”,他為了給自己的學說提供口實,在這些經書裏杜造了不少所謂的古書名目,如《左傳》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也包括《周禮》中的《連山》和《歸藏》。這些書在現實裏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劉歆等人可以說是經過秦火而失傳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書,《周易》完整地保存下來便是明證,那麼要說《連山》、《歸藏》是經過秦火失傳了,是不能取信於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偽造出這兩部易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