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血色浪漫(3 / 3)

值得一提的是,在楚立國519年的時間裏,楚國的“精英”自殺是屢見不鮮,隻不過春秋時楚人自殺一般是自縊。據王準文章統計春秋時期楚有17例自殺,既有莫敖,令尹,司馬,也有楚王和王子,令人震驚。而戰國時則是自刎,幾乎沒有例外。據筆者考證,楚人的謝罪主要來自於內省和自責,以至於這種內省和自責深刻地植根於楚人的心中,並在自殺的一瞬間使楚人的性格和精神顯露無疑。

楚人第一個自殺是屈瑕,而影響最大的自殺卻是屈原,這似乎是一個宿命似的循環。悲夫!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竹簡《楚居》中載有:“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之語,酓繹即熊繹,因此,與熊繹同時代的屈紃有可能是屈氏始祖。既然酓繹與屈紃並列,說明了屈紃是楚國的開國功臣,所以屈氏家族後世地位顯赫就不足為怪,這從《左傳》桓公十三年記載中,言楚大夫屈瑕將攻羅國,當時令尹觀其驕而知其必敗,請求武王“濟師”。此外,武王夫人鄧曼對楚武王卻稱屈瑕為“莫敖”,所謂楚武王封子瑕於秭歸不可信。

鄀國盜牛、篳路藍縷、精英自殺,這些構成了大楚崛起的連環畫卷,但熟讀楚國秘史的彭不悔,卻從字裏行間讀出了不平常的味道。畢竟篳路藍縷和精英自殺,都能反映楚國的悍勇精神,和開國創業很有契合,但鄀國盜牛是什麼鬼?一個國家開辟,竟然能津津樂道盜竊麼?何況這種小偷小摸,也確實和國家崛起關係風馬牛不相及,傳說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這個被大楚盜去一頭小牛的鄀國,真實的背景是怎樣的?

約在5000多年前,黃帝封其次子昌意於若水為諸侯建立昌意國,號鄀國,也即若國。鄀國因鄀水,也即若水,而得名。若水在哪裏呢?三代一些人族不去實地考據,而是多翻閱古籍,以訛傳訛,多以為在蜀地,或認為在岷江,或認為在雅礱江,前者以《山海經·海內經》為代表,後者則為《水經注·若水》的認識。但是,這裏有個問題,黃帝主要活動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在當時各方麵條件製約下,其領地很難到達四川,此說恐難憑信。

彭族學者之前一些研究提出,若水在中原的汝水。“汝水”得名於8000年前的“女媧”。女媧被伏羲封於“汝水之陽”,建立“女媧國”。伏羲去世後,女媧被推舉為帝,登上皇位,後世稱為“女帝”、“女皇”,也稱“媧皇”。蜀地的若水與昌意和顓頊所居的若水無關。原因有訓詁學方麵的。古籍中若、汝二字古音同義相通,若水即汝水;另外,汝水無論在史料還是考古發現中皆可印證屬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之。以若水為今之汝水,關於昌意族活動地的矛盾說法便可迎刃而解。從昌意立國至商朝中期,鄀國相關的情況古籍缺乏記載,考古也尚未有所發現。而自商中期到西周至春秋均有鄀國文物出土,古籍中也有鄀國相關情況的記載。

商武丁時期至商末,鄀國一直是商王朝畿內(古稱王都及其周圍千裏以內的地區)政治地位較尊、經濟實力較強、文化水平也較高的方國。其首領多在商王室任要職,從彭族自己搜羅的鄀國銅器銘文看,如《若癸鼎》、《若父己爵》等,鄀部族首領“亞若癸”、“ 亞若父己”均世服於商王室。“亞若癸”之“亞”為職官或爵稱在商周王室中具有較高的權力和地位;“若”為族名或國名;“癸”指鄀之首領或國君。鄀國經濟或與商王朝息息相關,商王時常問卜鄀的年收成情況,甲骨文卜辭有“若受年”的記載。商朝後期,鄀國的活動範圍,以它和商王朝的關係,當距王朝的政治中心相去不遠,或許仍在汝水流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