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頑固宋人(3 / 3)

他知道,成王未加責備,並不是沒有責備。

寓言,是智者同愚者的遊戲,也常常是弱者同強者的遊戲。因為地位不等,故有難言之隱,才需要有技巧的言說和隱喻婉轉的表達方式。

無論背負怎樣的罵名和罪名,周公堅持著他的忠誠,堅持著他的原則。固然那原則鋒利一如刀刃,讓他在長達七年的攝政當國中,殫精竭慮傷痕累累,但那條原則堅決不能軟弱和放棄,那是大周王朝的底線,也是大周王朝的防線。在保證這條底線和防線不被突破的前提下,周公按照他的雄奇和智慧,繼續推進和實現著國家高度的宏偉計劃。

這宏偉的計劃,就是營建洛邑成周,政治中心東移,加強對東方的控製;製作周朝的禮樂製度,加強對天下的道德控製,最後實現完備有序的國家政體,適時還政成王,完美謝幕。

我們知道,這兩件宏偉的計劃,在周公親自操持下,都得以完美實現。

滅商後,周武王和周公都急欲遷都洛陽,是著眼於當時紛亂天下的暫行之策,抑或權宜之計。而現在營建洛邑,就是著眼未來的千秋大計了。中國是個傳統的農耕大國,發展演變為農耕文化,大約始於商、成於周。農耕文化是和民族定居生活相關的,而民族定居生活又直接影響到國家都城的選址。所以建都、定都、遷都,都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以使國家長治久安。

其實,還在武王東征的過程中,他和周公就已經感到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陽地位的重要了。所以會盟諸侯的地點均選在洛陽近北的孟津。而那時,他和周公可能還隻是一些想法,或者說隻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在滅商後,周就不是隻經營自己的諸侯小王國了,而是要掌控整個天下。那麼曾經擬定選擇洛陽作為周朝首都的位置,到了這個時候,不僅明確起來,也顯得迫不及待。按照周武王和周公的計劃,遷都大致分為兩步走,先定西安,穩定戰後局勢,安定民心;然後向東方伊、洛地區發展,占據天下之中。繼而將北燕山、南江淮、東到大海都納入到周朝的控製範圍。但很不幸,周武王遷都計劃尚未啟動,他就於滅商後的第二年去世了。而周公又東征平叛長達三年(實為四年),無暇顧及。

當然許多年之後,把營建東都洛邑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已不再是周武王時的概念了。周公旦遷都,很簡單,主要還是緣於“三監”叛亂之後,引起了他加強對東方控製重要性的進一步的認識。殷商滅亡,殘餘又遭周公三年毀滅性掃蕩,但陰魂還在,反周複商的野心不死。固然許多年前,他與周武王就這些問題曾經有過深入的探討,以致最後決定營建洛陽為周朝王城被史官稱之為“如武王之意”。但周公旦還是有他的天下觀念,以及獨有的考慮和把握。當然,不管是周武王,還是周公旦,營建洛陽周之東都,應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選擇。

洛陽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湛、澗四小彙流其間。東有虎牢關,西有函穀關,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而且眾所周知,洛陽為天下中,四方諸侯對周朝的進貢,道裏適均。所以,選擇洛陽作為東都無疑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