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山鬼出手(2 / 3)

能夠佐證周昭王死於南征的曆史文獻還有《竹書紀年》。其曰:“(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兎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這裏的辛伯,即是辛餘靡,而我們據此可知辛餘靡所封之侯是為伯爵。此外,此則記載雖未詳細敘述周昭王死時情況,但卻記下了當時的一些天象與自然景象:“天大曀,雉兎皆震”。

所謂“曀”,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天色十分陰暗且雷電狂風大作”,在這種異常天氣之下又導致了“雉兎皆震”,也就是當地的野雞、野兔被雷電擊死不少。《竹書紀年》為什麼要作這樣的記載?筆者以為,古人為了加強對記載特別事件的感染力,往往將當時的天氣或自然界的異常現象同時載入史冊以讓人們加深印象,《竹書紀年》在記載周昭王之死的時候便采取了這樣的古人常用手法。

關於《竹書紀年》所載周昭王南征而死、其時雉兎皆震之事,在屈原的《天問》之中也有涉及:“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白雉?”在這裏,“白雉”一詞,應該是古人之筆誤,其全句應為:“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維何逢彼兔雉?”翻譯成現代漢語,其為:“周昭王施政取得成功,於是往遊南方之國土,這對楚國的利益沒有任何損害,卻遇上了野兔與野雞都被雷電擊死的倒黴事。”

這段曆史,其實在楚國隱秘的開國史中,倒是曆代君王都熟知的故事,熊楚立足荊蠻的最大倚靠,半人半神的山鬼出手,才狙擊周天子與漢水之濱。至於天地晦暗雷電大作,乃是山鬼大人使出杳冥冥大法,改移天地元氣,不但令天子身旁的道德之士運用法術搭建的橋梁崩塌,也在天地昏暗的時刻,將天子重創。

山鬼大人這一擊,也是後果嚴重,因為周天子身旁的煉氣士聯手反擊,燒毀了本來靚若少女的山鬼大人的容貌,將其打成了神魂顛倒,隻好顯露出暗黑宇宙漩渦的靈魂狀態。並且在大楚修養百餘年。熊楚在默默舔舐自己的傷口,而大周天子突然崩於征途,也不是什麼值得宣揚的事。姬周集團還有道德總局,根本查不出到底是誰下的毒手,因為當時的楚國,方圓不過幾十年,實在是弱得可以,甲車還沒有幾十乘,哪裏會有力量狙殺天子。

大周的權貴和道德總局將怒火最後遷怒於陪伴護駕的曾候身上,這代曾候,也就是所謂南公的技藝不佳,在山鬼發出擎天一擊的時候,他也受池魚之殃,直接身死魂滅。

沒想到死後曾候還被譴責護衛不利,天子大軍雖然殘破,但彈壓曾國還綽綽有餘,一個來自姬周王室的公子被精心挑選出來,匆忙間就成了新的曾候,但卻被叫做隨君。從此後,曾國的記載在曆史中消逝,官麵的典籍中隻有隨。但這個隨卻不明不白成了姬姓國。可這位精心挑選出來的姬周王子,卻擁有宮廷良好的教養和豐富的儲藏,他的多才多藝,生來為天潢貴胄的教導,令他擁有良好的遺傳基因,終於,在荊蠻之地,在漢水之東,一個文化璀璨的小國在日後震驚了世人。曾侯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曾侯乙,姓姬名乙。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的國君,生於公元前約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其人其事,史籍無載。他不僅是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宮的後人。根據銘文,季怡自稱“周王孫”,證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譚維四據此推斷,曾國為姬姓封國,作為其國君的曾侯乙與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