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下一十三州,最南麵的一州,就是交州。在中原人眼中,交州一向為蠻荒之地。
交州蠻荒之地,其來有自。上古之世,天下隻有九州。九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夏書·禹貢》:“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九州之地,原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涼州、雍州、冀州、兗州。並州、幽州、營州三州之地,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故爾,虞舜之時,九州又變為十二州,其後屢有遷廢,而十二州不變。然而,十二州之中,並無交州之名。
交州地處五嶺之南,古稱嶺南。商周之時,嶺南先民就與中原王朝通商。春秋戰國之時,嶺南之地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國語·楚語上》就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先秦之時,對長江以南沿海之地常常稱其為“越”,或者“百越”、“諸越”。百越之中,吳越、閩越、揚越、南越是漢族,西甌、駱越是京族,而交州之地,分屬南越、西甌、駱越。
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五十萬秦軍攻打嶺南,盡取嶺南之地,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後來始皇死而地分,滯留嶺南的五十萬秦軍奉趙佗為王,建立南越國。本朝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國,以其地置交趾刺史部。交州治下共有七郡,分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自此之後,大漢天下始有交趾一州。
光武帝立國之後,改交趾為交州,治所在龍編。後來,交州土著在征氏姐妹帶領下起兵反叛,割據三年,被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三十年前,占族人殺死日南郡象林縣令,建立占婆國,以婆羅門教為國教,與大漢以順化為界。從此以後,交州七郡,就隻剩下六郡之地了。
王莽篡國之時,魯國汶陽有一個家族,姓士,士子文人之士。看到天下大亂,就動了南遷避禍的心思。本朝的魯國汶陽地屬豫州,《漢書·卷二十八下》:“魯國,故秦薛郡,高後元年為魯國。屬豫州。”豫州毗鄰司隸。正是動亂的中心之地。士家先人從北至南,長途跋涉,曆盡千難萬險,終於逃到了交州,從此就在交州定居下來,子孫繁衍,世代相傳了。
豫州魯國,一向為世代冠纓之地,士家既為郡中大族,自然就有家學和家風了。跋涉萬裏,來到被中原士人視為蠻荒之地的交州之後,立刻就顯得鶴立雞群了。本朝的取士之道,又是“通儒入仕”,因此,數代之後,士家的後人就以精通儒學,家風浩然聞名交趾了。
六世之後,終於出了一個貴人,日南太守士賜。士賜少年之時便遊學京師,拜入潁川名士劉子奇門下,師門之力,再加上自己的學識,士賜終於發達了。本朝的規製,太守是兩千石的階級,對於遠在邊陲的膠州而言,已經是難得的高官了。從此,士家就成為豪族了。
士賜的兒子士燮,今年五十七歲,字威彥。士燮年輕時,隨潁川人劉陶學習《左氏春秋》。
劉陶,一名偉,字子奇,潁川潁陰人。西漢淮南厲王劉長次子濟北貞王劉勃之後。沈勇有大謀,不修威儀,不拘小節。通《尚書》、《春秋》。熹平末因被誣告與張角勾結,為表忠貞,不食而死。中平元年被追封為中陵侯。有了這樣強悍的老師,士燮的仕途就順遂多了。
劉陶劉子奇,是士賜的老師,也是士賜的二兒子士燮的老師,父子同師,堪為佳話。
學成之後,士燮很快地被舉為孝廉,然後,補任尚書郎,因公事而免官。其父士賜去世之後,士燮被舉為茂才,任巫縣令一職。中平四年,也就是六年之前,士燮被任命為交趾太守。方其時也,交州刺史朱符為官貪婪,向各地收重稅,引起反抗被殺,州郡秩序混亂。
此時,黃巾之亂剛剛過去三年,朝廷千瘡百孔,焦頭爛額,對於蠻荒之地的交州,更是鞭長莫及了。趁著朝廷無暇南顧之際,士燮打著效忠大漢的名義,趁機攫取交州的權力,實際上成為了割據交州的軍閥。士氏的親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職,士燮上表奏請任命其弟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徐聞縣縣令士黃有(yǐ,)兼任九真太守,士黃有的弟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