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 揚州成為新的火藥桶(1 / 2)

揚州六郡之中,豫章向為蠻荒之地,會稽地廣人稀,吳郡地窄人稠,揚州有聲望的土著大姓多聚集於吳郡。至於九江、廬江、丹陽三郡,向來是中原世家大族的禁臠。袁本初入主揚州之後,對於吳郡、丹陽、廬江的世家大族,也隻能以勢壓人,勉強使他們臣服。而不能像大司馬呂布在並州一樣,來個天翻地覆的改變。如此一來,就留下了極深的禍患之因。

揚州本土的土著大姓,以吳郡四姓和會稽四姓為其中翹楚。最有影響力的吳郡四姓之中,顧氏漢初遷來吳郡、陸氏、朱氏也是在漢初,張氏在本朝中期。和揚州真正的土著大姓相比,他們也是移民,隻不過早來了數百年而已。可是,在中原世族眼中,他們卻都是江東土著。

和那些世居江東的真正土著大姓相比,他們多出來的是“家風”和“家學”。江東的真正土著大姓之中,田連阡陌,奴仆成群,經濟實力蔚為大觀的不在少數。憑借著超強的經濟實力,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旬日之間,可以組建出一支數千人的軍隊,可以稱之為豪傑。

可是,既然如此,隻要他們不“棄武崇文”,就不能完成從“豪傑”到“世族”的轉變。本朝的取士,是以“通經致仕”為正途的,粗魯不文之人,隻能以軍功起家,而不能以儒學入仕。隻有那些正途出身,通曉儒學經術的世家大族子弟,才能出仕州郡,顯達於世。

吳郡四姓也好,會稽四姓也罷,都是江東土著世族之中“通經致仕”的代表。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冠族”、“族姓”,並不在於其宗族龐大、田連阡陌、僮仆眾多,而在於他們有著不同於“大姓強宗”的“家風”和“家學”。這兩樣兒保證了他們的入仕之路暢通無阻。

除此之外,因為光武帝是儒生出身的緣故,本朝最重名士清流。沒有良好的“家學”和“家風”,自然無法產生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名士清流。本朝的規製,因為辟除和征辟、舉孝廉,入仕之路,向來是由世家大族把持的。沒有“家學”,是絕對無法入仕為官的。

會稽虞氏,自零陵太守虞光至玄孫虞翻,五世傳習《易經》。會稽賀氏世傳禮學。會稽魏氏,魏朗是八俊之一。吳郡陸氏是‘世江東大族’,自陸閎至陸康,有好幾個名士達官。故爾,才有和袁術對著幹的底氣。吳郡顧氏,順帝時顧奉官至潁川太守,是大名士。也有許多先世名位不見史傳,但可以肯定是郡中大姓的,如吳郡之朱氏、張氏、錢唐全氏、陽羨周氏、丹陽朱氏等,即使遠郡桂陽,也有穀朗那樣的衣冠子弟。以上種種,足以說明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袁術以揚州牧割據壽春,說句實話,不過是以四世三公的中原世家的財力武力,試圖割據揚州罷了。若是他效法大司馬呂布,甚至兗州曹孟德、青州袁本初,輕徭薄賦,積穀屯糧,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也不失為偏安江左的霸主。可是,他卻偏偏想稱帝,後方不穩,卻操切行事,如此一來,揚州的土著大姓自然就蠢蠢欲動了。孫策就是如此。

吳郡孫家,自烏程侯孫堅橫空出世之後,是揚州一等一的豪族。孫堅手下的淮泗精兵戰力極強,而粗魯不文。在江東土著世家的眼中,這是最好的傀儡人選,戰力極強,就有能力一統江東六郡;粗魯不文,其家族就沒有底蘊,在本朝的政治環境中,隻能三代而衰。

故爾,朱治麵見孫策,希望他返回吳郡自立。周景、周瑜與孫策交好,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聯合江東土著世家大族,擁立孫策,對抗袁術。對於孫策而言,隻能暫時依附在袁術的卵翼之下,先取得吳郡、會稽,穩固了根本之後,再找機會和揚州牧袁術撕破臉皮。

群雄討呂失敗之後,益州劉璋、荊州劉表別嚇破了膽,對洛陽朝廷恭順有加,隻圖偏安一隅,坐待明主聖君出現。曹孟德和袁本初假意降伏,暗中積聚力量,一個謀取徐州,一個瞄準了青州。隻有袁公路冥頑不靈,一心想著僭號稱帝,過一過做天子的癮,全然不理背後已然洪水滔天。大司馬遙遙一指,劉繇已經出京趕赴吳郡,瞄準的就是揚州牧袁術的死穴。

大漢建安元年,正月末,地廣人稀的揚州,已經成了一個大爆竹,隨時就要炸開了。

孫策前往壽春,試圖向袁術討回烏程侯孫堅的舊部,可是,卻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釘子。袁術讓他前往丹陽郡,依靠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招募軍隊。正在愁悶之時,孫堅的舊部朱治來訪,勸他想辦法自立。朱治,就是吳郡四姓顧陸朱張之中,朱氏的一支,沛國朱氏的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