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會稽四姓(2 / 2)

在《周易參同契》一書中,魏伯陽留下了煉丹之法。先將八石合成“六一泥”。用三分之一水銀,三分之二鉛放在鐵器內加熱,製成“玄黃”。用赤土作釜,內外塗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曬十日,讓其裏外幹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鬥。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馬糞、糠作燃料,燒三十六日經三次大變,如此一來,就煉成了“金液還丹”。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仿照後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周易”本為書名,“周”是指周代,“易”則取變化多端之義,“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是“大易、黃老與爐火”三道共同的經典。

魏伯陽寫成《周易參同契》以後,先後秘密地傳授給兩個人,一個是青州的徐從事,一個是洛陽令淳於叔通。徐從事的名字己茫然不可考,他是《周易參同契》的第一位注釋者,由於不願揚名顯姓,因此在注釋本上也隱去了自己的姓名。淳於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愛好道術,擅長占卜。桓帝的時候,曾經擔任過節徐州縣令、洛陽令等職,後來棄官歸隱,養性跟隨魏伯陽修真去了。《周易參同契》就是通過他們兩人而流傳下來的。

在本朝的腹心之地,魏伯陽一向被視為“老神仙”,神龍見首不見尾,著實難見。

會稽孔氏,在本朝末年南渡江東,在東吳一帶寂然無名。相傳,會稽孔氏起源於孔愉。“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其先世居梁國,曾祖潛,太子太傅,漢末避地會稽,因家焉。祖竺,吳豫章太守。”自孔愉之後,會稽孔氏之中似乎就沒有出什麼名人,隻是低等世族。

會稽謝氏,源於謝夷吾。謝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他年輕時擔任郡府小吏,學習風角、占候。太守第五倫提拔他為督郵。當時烏程縣長有貪贓的嫌疑,第五倫派謝夷吾逮捕烏程縣長並治他的罪,夷吾到烏程縣以後,並沒有按驗,隻是望著閣門趴在地上哭了一場就回來了。全縣的人都感到驚奇,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回來以後,他稟告第五倫說:“我算來烏程縣長該死了,早在三十天,晚不遇六十天。他不過是遊魂暫借軀體呼吸,用不著施加刑罰,所以沒有抓他。”第五倫信了他的話。一個多月以後,果然有驛使帶了烏程縣長的印綬,說烏程縣長突然暴死。第五倫因此更加尊敬信賴謝夷吾。

後來,他被推舉為孝廉,擔任壽張令,不久升為荊州刺史,改任钜鹿太守。謝夷吾所到之處,他都爰護撫育百姓,有很好的政績。第五倫擔任司徒時,吩咐班固寫文表推薦夷吾“學風角占候”但又“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聖秘,觀變曆徵,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其道德,以經王務”。

謝夷吾在任荊州刺史時,恰逢漢章帝南巡,章帝親聽謝夷吾“決正一縣三百餘事”,件件都稱他的意,認為如果各地刺史都能像謝夷吾那樣,自己就不憂天下了,因此章帝破例當場將謝樹為百官楷模。此後,曾任會稽太守、當時已在朝中任要職的第五倫因年邁有病,極力推薦謝夷吾,使謝夷吾的聲望更著。

謝夷吾曾經上疏舉薦王充。他說“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章帝又一次信任了謝夷吾,他讀了奏本後,下令“特詔公車征”。但王充卻以老而有病予以謝辭。

其實王充當時隻有六十二歲,並不衰老,他貨到了七十歲才去世。他之所以不願赴任,一是因為《論衡》還未最終定稿,尤其是他不願將此書帶到朝中;二是因為當時章帝及朝官尊經崇儒,《論衡》中的思想多與之抵觸,王充感到要是章帝讀到《論衡》,不僅自己很可能不受歡迎,而且還會累及舉薦人謝夷吾。

現在會稽謝氏的家主是謝煚(jiong)。謝煚,會稽山陰人,今年三十六歲。曾任尚書郎、徐令。黃巾大起之後,返回江南。史書稱:煚幼以仁孝為行,明達有令才。其子

謝承,還未出仕。長女謝氏,美麗而有才氣,時人稱之為“有富貴之相”。弟謝貞,遵紀守法,博學尚義,舉孝廉,擔任建昌令,足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