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上水之時,喪葬隊伍終於緩緩出發了。司徒賈詡、河南尹黃琬兩人高冠博帶,乘坐引車先行。太常馬日磾跪曰:“請拜送”。載有孝獻皇帝靈柩之車,全車著白,係三根用十束麻絞結而成的大繩,長三十丈,粗七七寸,用作牽引,牽引隊伍分為六行,每行五十人。
緊跟孝獻皇帝靈柩之後的,還有公卿以下子弟三百人,皆包紅色頭巾,不戴冠,絳色單衣、手持幢幡。官居侯、司馬、丞的武,官位處每行之首,皆口銜竹片。由從軍戰死之子孫組成的羽林孤兒、精通巴渝樂舞歌曲者計六十人,為六列。會鐸舞的司馬八人,持鐸先行。
車輪疾駛,很快就到了陵墓之前。大鴻臚安排的九賓隊列,隨著立於陵南墓門道東,麵向北;諸侯、王公、封賜為特進者列於道西,麵向北東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正對九賓隊列在其東,麵向北而西上。皇帝劉熙用白布幕素裹全身,立於墓道東,麵向西。裝飾有帷帳的容根車處於墓道西,麵向南,車當坐,麵向南,中黃門、尚衣吏奉衣就帷幄中坐。
本朝的規製,講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著要遵循禮製,那麼人死後也應當遵循禮製。故爾,即便車上載著的並不是活著的天子,而是死了的皇帝,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也要盛陳儀仗,恭恭敬敬地依禮行事。況且,孝獻皇帝一生顛沛流離,死後,總要給他盛大排場吧。
儒家的禮法,人死之後的禮製,稱為喪禮。喪禮又大體分為三種,喪禮、葬禮以及祭禮。喪禮,講求的是下葬前的儀式和居喪(居喪是一種舊俗。尊親死後,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在服喪期滿之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葬禮講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規格以及陪葬等等。祭禮講求的是對死者的供奉。所謂風光大葬,就是喪禮、葬禮、祭禮都要風光。
靈車稍微向前向前一段,太祝小步上前,敬獻酒以及貢獻。司徒賈詡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而上,麵向北讀哀策,太常屬官掌故在其後,諸官悲痛而哭。太常馬日磾跪曰:“哭”,大鴻臚傳令:“哭”,眾人皆哭。哭畢,司徒跪曰:“請就下位”,東園武士奉命而下車。司徒又跪曰:“請就下房”,指揮引領東園武士奉車入便房。司徒、太史令奉諡策、哀策。
未盡九刻之時,大鴻臚所設九賓隨立,群臣入位,大司馬呂布行禮致敬。旁邊的執事官都頭戴高帽,穿著齋衣。太祝令跪讀諡封之策,大司馬再次拜、稽首。治禮官告事畢。大司馬呂布奉諡策,回到宮殿端門。太常馬日磾上前主持神主前之祭奠,和孝獻皇帝做最後告別。
中黃門、尚衣吏登上載運孝獻皇帝衣冠、畫像等的容根車。東園武士負載著皇帝的靈柩,大司馬呂布退卻於行道旁,站立車前。治禮官引大司馬、三公入就位,在靈車西稍南處,麵向東奉諡策,太史令奉哀策立於後。太常馬日磾跪後曰:“進”,太後唐姬抱皇帝劉熙進。
此時,大司馬呂布展讀諡策,讀畢,將諡策藏於金匣,皇帝隨後將其藏於廟中。太史奉哀策,以及裝有神主木的葦箱前往陵上。大司馬呂布立刻回到班次,三公之前,再次拜立。太常馬日磾跪曰:“哭”,大鴻臚傳令:“哭”,文武百官放聲哀哭十五次,然後停止。太常馬日磾主持將葬時的祭奠,大鴻臚下“請哭”、“止哭”號令,一切均按本朝禮儀製度進行。
片刻之後,祭祀衣服皆送畢,東園匠曰:“可哭”,在便房中者皆哭。後由太常、大鴻臚下令哭止。大司馬呂布曰“百官事畢,臣請罷”,太常馬日磾引導便房者皆再拜,離開玄宮,各就各位。太常馬日磾引導皇帝就於贈禮之位。大司馬呂布跪曰“請進贈”,侍中奉持著象征性的鴻洞。皇帝獻上的殉葬品有:長一尺四寸的玉珪,用長寬各三寸的紫巾包裹,以赤色繒作裏,周邊裝飾赤色帶;繒帛中有三條黑中帶紅的、兩條淺絳色的,各長一尺二寸,寬一整幅。然後太後抱皇帝跪於前,哭吊於墓門,麵向西,用手將殉葬品投入鴻洞中,一連三次。
到此為止,孝獻皇帝的盛大葬禮就接近尾聲了。剩下的就是再次祭奠,關閉墓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