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8章 投壺雅歌以樂嘉賓(1 / 2)

“劉正禮如此作為,自有他的抱負和期望,或許,還有他的依仗。我們且不去管他,等他山窮水盡之時,隻要向大司馬低個頭兒,想必大司馬是不會不管的。依小女子之見,大司馬早就布置好了後手兒,在危急時刻去拉劉正禮一把的。”一看眾人如此沉默,冰雪聰明的文姬立刻就出來打圓場兒了。“好了!好了!我們還是來講一講陳元方的逸聞趣事吧!”

“此言大善也!”“唯!”在座之人都是極聰明的,一聽文姬此言,立刻就全都明白了。在朝堂之上,人主最忌諱的便是臣下猜測他的心思,一旦涉及到隱秘之事,輕則免官,重則以謀逆之罪論處。如今,主人雜以他語,繞開話題,在座諸人正好兒就坡下驢,輕輕揭過。

一時之間,整個屋內的氣氛立刻就活躍起來了。“諸君,莫如我們來投壺吧!”大司農趙岐飲了一杯酒,嘴裏冒著濃濃的酒氣說道。“善!”在座眾人立刻就撫掌叫好了。“便如君言!隻是,適逢國喪,不能用樂工。來人,速速前去準備!”蔡侯爺滿臉微笑,手撚須髯說道。

投壺,是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究其實際,就是把箭向壺裏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孔門六術,禮、樂、射、禦、書、數,射禮為六術之一,一向為儒者之本,投壺就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這是康成先生的原話。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從而大行其道。

一開始,投壺隻是貴族宴飲之時的遊戲,後來,民間也群起效仿了。《禮記·投壺》曰:“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秦漢以後,投壺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久而久之,投壺的難度逐漸增加,出現了許多新名目,比如盲投,或背坐反投。

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據《東觀漢記》記載,本朝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征。本朝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之時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會躍出。本朝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杆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說,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投壺、雅歌,再加上“一矢百餘反”,聽起來不覺心向往之。

“小女子來做司射,監督諸君投壺,判定中否,每人四矢。投完之人飲酒一杯,講一則陳元方的趣聞軼事,暫充雅歌之聲。諸君皆投畢,判定名次,勝者飲酒,負者舞劍助興,不知諸君以為如何?”文姬打眼觀瞧,隻見所用之壺和矢都已經布設妥當,連忙起身說道。

“便如君言!”“唯!”“此言大善!”在座眾人立刻就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了。

投壺之前,主人照例是要三請三讓的。文姬手捧無簇的箭矢來到眾人麵前,一一分配箭矢。第一個是黃琬,文姬開口道:“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黃琬道:“子有旨酒嘉肴,又重以樂,敢辭。”文姬道:“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黃琬道:“某賜旨酒嘉肴,又重以樂,敢固辭。”文姬道:“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黃琬道:“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黃琬行拜禮,接過四隻矢。文姬答拜,賓主相互行揖禮,文姬退下。

黃琬端正身形,高歌《詩經·小雅·鹿鳴》一曲,《鹿鳴》照例是投壺之曲。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黃琬的歌聲,清脆悠揚,雄渾大氣,隱隱之間,猶如金石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