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曹操:亂中取勝的權謀之道(1 / 3)

一直都有很多人很喜歡曹操,但是不敢公開說明。也許有人覺得這是偽君子的做法,但是你想過沒有,一旦有人說自己喜歡曹操,就會被看成是小人,因為曹操是個世人公認的奸雄。到底要不要完全說真話?

現在從事大眾傳播的人士都認為我們要說真話。但是我們有能力句句說真話嗎?沒有。即使再高明的科學家都沒辦法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何況是一般人。大眾傳播者自己也沒有權力說真話,他們隻有資格說妥當的話。人會受到時空的限製和立場的局限,大眾傳播者麵對的是各式各樣的人,受到的限製更多,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說的就是真話。因此,喜歡曹操而不明言也很正常。

曆史上的曹操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文學造詣也很高。但為什麼很多戲劇作品都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一說到曹操就有很多爭議?這是因為他對後代風氣有不好的影響。一個人活著時的所作所為很快就過去了,死了以後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我們都知道,曹操並沒有篡位,是他兒子曹丕篡位了。如果用西方的觀點來看,兒子的問題不關爸爸的事。但是中國人卻認為,兒子做事跟爸爸絕對是有關係的。不是一家人,不做一家事,曹丕是向他爸爸學習才篡位的。其實曹操是向董卓學的,如果沒有董卓做榜樣,他可能還不會去想這些事情。所以有時候前後任之間是會有些影響的。

結合曆史來看現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實曹操到底想什麼隻有他自己知道,連他兒子都不清楚。我們隻能通過他的言行來進行揣測。當然,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想當他肚子裏的蛔蟲,隻是想通過他的所作所為反觀現代人該如何說,如何做。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膽識

三國時期是一個非常亂的時代,身處亂世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你認為是幸運,就是幸運;你認為是不幸,就很不幸。亂世造就很多英雄,也淘汰了很多老實人,可見做老實人也不見得絕對好。

在亂世,當皇帝其實是很倒黴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覺得年紀輕輕就能當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麼?如果聽媽媽的話,那就是太後垂簾聽政。如果媽媽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幫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幹政也很糟糕。漸漸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聽媽媽的話,不能總是受舅舅的幹涉,要自己培養勢力。他能培養誰?身邊的人隻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幹政,就是宦官作亂。宦官跟外戚鬥來鬥去,這樣一來朝政就亂了,亂到不可開交的時候,隻能找大臣來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簡直就是引狼入室。

董卓就是名副其實的狼,一得勢就把少帝廢掉,自己擁立了漢獻帝。這是誰都明白的招數,因為這樣對他最有利。其他人一看皇帝都是他立的,誰敢不聽他的話?他不用再做什麼就一呼百應了。

後來董卓的野心越來越大,就想把漢獻帝廢掉,自己當皇帝,大臣們都敢怒不敢言。王允過生日的時候大臣們去他家祝壽,他們痛哭著說,我們拿董卓一點辦法都沒有。大家都在哭,隻有曹操一個人笑。大家都很驚訝,就問他是不是董卓派來的。曹操說:“哭有什麼用?把他刺死就好了。我跟他交情不錯,常常給他獻策,可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接近他,找機會把他刺死。聽說王司徒家有一把寶刀,我可以用這把刀刺殺他。”王允卻懷疑曹操是想趁機把寶刀騙走。

為什麼人總是要懷疑別人?站在懷疑的立場來相信別人才是正確的做法。不能完全懷疑,也不能完全信任。當發現曹操是真心真意要刺殺董卓之後,王允二話不說,立刻把寶刀給了他。

曹操在刺殺董卓的時候的確很英勇,絕對不奸詐。他服侍董卓午休,看到機會來了,正要動手時,董卓翻了個身,他隻好說自己是要獻刀給董卓。董卓沒有懷疑他,反倒讓他以試馬為借口走了。但是董卓旁邊的人就懷疑了,這哪裏是獻刀,明明是要刺殺。又說想要知道曹操是真心還是假意很容易,現在就派人叫他過來,如果曹操欣然而至就是真的獻刀,如果曹操推托不來就是假的獻刀。董卓馬上派人去叫曹操,發現他已經逃跑了,於是董卓就命人畫了圖像追緝曹操。

誤殺呂伯奢全家:做錯事情該怎樣處理

曹操見行刺不成,就趕緊逃跑。逃跑的過程中,到他父親的故友呂伯奢家裏休息。呂伯奢也是老糊塗,安頓曹操休息以後,要是很清楚地告訴他,“我上街去買酒,讓家裏人殺豬,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趕路”,就沒事了。結果,呂伯奢隻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會喪命,什麼都沒說,就很熱心地去買酒了。曹操休息時,聽到有磨刀聲,以為人家要殺他,就把呂家所有人都殺掉了。

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後才知道錯的。曹操殺了人以後也知道錯了,於是他就趕緊逃跑,剛好碰到呂伯奢從外麵買酒回來,曹操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呂伯奢也殺了。還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思是,寧可我對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個人對不起我。

曹操說的是真話,結果卻害慘了自己。他不說這種話,大家還會為他找理由,覺得他誤殺了人情有可原,說了這句話,從此惡名昭著。

如果你是曹操,犯下這麼大的錯誤會怎樣應對?思考這些問題才是讀曆史真正重要的方麵。人的頭腦就像蓄水池,把所有曆史知識都放在裏麵,準備用的時候把“水龍頭”打開,那些方法就會流出來,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去選擇。否則我們研究曹操幹嗎?當一個人犯下大錯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收場,這是一種處世藝術,蘊涵著一種人生智慧。誰都會犯錯,但是怎樣洗刷罪名才是最好的辦法呢?

以退為進:推舉能力不及自己的人為領導

曹操逃出去以後,就開始招兵買馬,聯絡各路諸侯一起清除董卓勢力。到這時,他一直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他要去討伐董卓的時候,推舉袁紹當了聯軍統帥。這是他非常聰明的地方,如果他自己當統帥,那誰也不服他。年紀輕輕,勢力又單薄,就想號召大家,大家憑什麼要聽命於他。這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勢力單薄的時候你可以做發起人,但不要當頭兒。

我如果有錢,想要辦一本雜誌,可以讓真正懂雜誌的人來辦,我隻出錢,其他的事我都不管,這就對了。如果我凡事都要自己作決定,那就糟糕了。有錢的隻出錢,有能力的隻出能力,才是正道。但是選的人都要有品德,招人首先看看品德行不行。怎麼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品德?可以看他對父母怎麼樣,這也是忠臣出於孝子家庭的道理。

曹操在反董卓聯盟裏的很多做法是別人不敢用的。董卓的大將華雄很厲害,聯軍連連吃敗仗,關羽請戰。可是袁紹不認識關羽,聽說關羽是劉備部下,更是一點興趣都沒有。他認為,劉備已經那麼不值一提了,他的部下就更微不足道了。派這種人出戰,等於表示聯軍無人可用。那時候地盤就是身份的象征,沒有身份想做事都沒有機會。還是曹操求情,袁紹才讓關羽出戰的。因為曹操很愛才,所以給很多人提供了機會,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麵。但是愛才,也要看理念對不對,幹部選擇老板,往往會慢慢了解老板的理念,從而判斷老板值不值得他投入心血。

我經常說,如果一個班要選個班長,不用每個人都舉手。有實力的人舉手就行了,沒實力舉手幹什麼?不過,你想要當選的話,可以先推舉一個能力不如你的人,之後馬上會有人來推舉你,這樣你就能當選了。這和曹操推舉袁紹為反董卓聯軍首領的道理是一樣的。

冒犯長官:意氣用事造成無人敢用

有的人要從基層做起,有的人一開始就在高層工作。曹操因為是官宦後代,所以認識很多官場的人,從小對官場也很熟悉,這種人多半年輕氣盛。有時候我們覺得這個人有魄力,那個人沒魄力,其實都是環境造成的。如果一個人是從基層做起的,一般不會年輕氣盛,年輕氣盛有好處,也一定有壞處,因為太冒險,容易得罪人。

中國人常常鼓勵別人有意見就要說,其實這是一個很危險的陷阱,因為一旦你把意見說出來,就會得罪很多人。曹操年輕的時候敢作敢為,一方麵他得罪了很多人,使很多人怕他,對他敬而遠之;另一方麵他的確也改變了社會風氣,他執法非常嚴格,曾經製造一種有顏色的棍子專打貪官汙吏。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動用私刑。任何人犯了罪,都應該交給司法機關審判,不能自己想怎麼處罰就怎麼處罰,可是當時的人卻覺得這樣做很了不起。

曹操說話也經常冒犯自己的長官。長官通常都不太喜歡聽真話,因為忠言逆耳。如果每個人都天生耳順,就根本不需要任何修煉。古人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耳順就是好話、壞話都能聽得懂,聽得進去,六十歲以前很難做到這一點。

我有很多企業界的朋友當了總經理,我問他們公司的幹部:“你們覺得老板怎麼樣?”他們說:“老板很好,不過常常把壞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壞人。”我覺得這個毛病就很大,這就是耳不順,不能分辨好人壞人。遇到這樣的領導大家要格外小心,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人的嘴巴可以控製,想不說話就不說話;眼睛也可以控製,想不看就不看;耳朵是無法控製的,耳朵沒辦法過濾對錯,沒辦法過濾好壞話。喜歡聽的話得聽,不喜歡聽的話也得聽。

曹操對長官總是不服氣,這種人非常危險。大部分這樣的人是很難闖出一番事業的。年紀輕輕敢說敢做的人,前途幾乎都很坎坷。我勸年輕朋友們走三步:第一步,先了解環境。第二步,適應環境。適應環境以後再去改善環境,這樣會很受歡迎。但是很多人都死在這一關,一適應環境就變成了同流合汙。第三步,改變環境。適應環境以後,才知道怎麼改變環境,很多人對環境不適應,也就沒辦法改變環境了。先了解,後適應,最後改變,這樣目標就會慢慢實現。

董卓也想重用曹操,一個有才能的人是老板非常重視的。老板重視的人,要麼是給老板留下了好印象,要麼是給老板留下了壞印象。如果老板開始注意你了,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曹操很得董卓信任,但後來他卻要殺董卓。隻要他有了這個動機,其他的老板就都會怕他了。其他老板會想:這個人以前曾經想殺他的老板,到我這來,會不會又想殺我?所以,一個年輕氣盛的人很可能會把自己逼得找不到老板。找不到老板了,隻能自己當老板,所以很多人也是無路可走才當老板的。

料事如神:初出茅廬看法獨特

曹操看到董卓開始逃跑的時候,覺得要趁勢追擊。有人說董卓到無路可退的時候,反過來抵抗的力道可能會更強,不能追。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要視當時的狀況來決定,怎樣根據當時情況找到最合理的策略是最難的。每種策略都有優點和缺點,用得恰當就是好策略,用得不好就會帶來慘敗。

世界上本來沒有固定規律,所謂固定規律其實也是變化的。有例行一定有例外,有定案就有特案,這才是宇宙真相。曹操慢慢知道了行軍作戰的規律,他是個好戰的人,好戰的人有時候很任性,這也讓他吃了很多敗仗。人可以率性,絕對不能任性。率性是順應自然,人都有七情六欲,過分壓抑自己就成了偽君子,就不自然了,所以要率性。但任性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曹操一生料事如神,他的權謀很厲害,他曾經給《孫子兵法》作注解,有很獨到的看法。他腦筋非常靈活,但那不叫智慧,叫小聰明。因為曹操隻會在小事情上靈活,大事情卻很糊塗。有些人是小事糊塗,大事靈光,這才是有智慧的人。把小事情當成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是沒智慧的表現。遇到小事情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人,人緣會比較好,這樣遇到大事情他一說話,人家才會聽。如果小事情都斤斤計較,遇到大事情人家也會認為是小事,那就會耽誤事情了。

曹操預料何進必敗,果然被他料中了。曹操預料董卓必敗,預料袁紹無能,預料劉備會成為他的敵人,通通命中。料事如神,很多情況他看得很清楚。

當何進說要把董卓招進來平定宮亂的時候,曹操說董卓更可怕,不要引他來,但是何進不聽。結果忠言逆耳,何進自作自受,最後被幾個太監圍起來殺了。

曹操知道劉備遲早會與他為敵,其實他也有機會把劉備除掉,劉備投奔他的時候,他完全可以殺了劉備。為什麼沒有那麼做?因為有人勸他說,這時候殺劉備一點都不英雄,他覺得的確不英雄,於是就沒有殺劉備。

其實什麼話都對,因為都有一方麵的道理。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再向上天祈禱了。其實曹操當時沒有殺劉備也是天意,曹操的做法是順應了天意。

幾捧劉備:自己塑造強勁對手

曹操一生最無可奈何的人是劉備。劉備有什麼了不起?劉備有號召力,很會做廣告,還抓到一個非常好的招牌——匡複漢室。這個金字招牌一分錢不用花,作用卻很大,不但行事可以名正言順,還吸引了一些忠義之士。曹操幾次吹捧劉備,一直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其實,劉備所有的機會都是曹操給的。

劉備一生專門跟曹操對抗,走投無路時還要投奔曹操。劉備很聰明,在曹操那裏的時候,他種菜、編席子,一本書都不看。如果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拚命看《孫子兵法》,那曹操早就把他殺了。所以人有時候要偽裝,不偽裝很可能保不住性命。當時關羽、張飛對劉備的表現都很生氣,覺得大哥這是沒有誌氣的表現。

劉備掩飾自己的野心,希望能夠逃過曹操的法眼。果然,曹操派了很多人監視劉備在幹什麼,一看到劉備這樣,曹操就放心了,覺得劉備沒什麼誌氣,可以利用,於是就請他去喝酒賞梅,然後問劉備天下誰是英雄。當時跟曹操一樣割據一方的人很多,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像袁紹、劉表,曹操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裏。曹操說,天下英雄就他跟劉備兩個人而已。這句話把劉備嚇得要死,劉備覺得曹操可能要殺了他。他沒想到這句話帶給他的好處。因為當時曹操很有勢力,他讚揚一個人,等於那個人得到了豐厚的無形資產。所以這給我們也提了一個醒,如果你在社會上是很有聲望的人,千萬不能隨便讚美誰或者隨便批評誰,你的意見可能會使對方受到很大影響。我們買什麼書沒人注意,但是領導人買什麼書就不一樣了,有很多人關注。曹操當時也沒料到他這麼一捧,竟然把劉備捧成了很有實力的敵人。

曹操取得荊州以後,北方基本統一了,於是他調遣百萬雄師要向東吳進攻,這又給了劉備一個機會。沒有赤壁之戰,劉備一點根據地都沒有。劉備的聲望是曹操給的,根據地也是曹操給的。因為曹操要去打孫權,諸葛亮趁這個機會把孫權和劉備拉到一起,讓孫權去打仗,劉備則占領了荊州。

曹操最怕的是劉備,卻偏偏每次都在無形中幫助了劉備,這是天意。很多大事往往都是不以個人意願為轉移的。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你想把它做好就可以做好,想把它做壞就可以做壞的事情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你怎麼想都沒用,它要好就好要壞就壞的事。

很多人看我到處講中國傳統文化,都對我說,你很積極,努力複興中國傳統文化。我說,中國傳統文化如果能夠複興,我不講也會複興;如果不能複興,我拚命講也沒有用。

挾天子以令諸侯:凡事找到合理化理由

曹操把漢獻帝引到許昌去,這是一招妙棋,這也是從董卓那裏學來的。他不廢掉漢獻帝,而是改變一種方式,把漢獻帝引到自己的地盤來控製。如果不想控製漢獻帝,他到洛陽去幫助漢獻帝就好了,幹嗎要把漢獻帝請到許昌來?漢獻帝本來是在洛陽的,董卓把他帶到長安,他從長安逃出來以後自然應該回到洛陽。那時候很多軍閥心裏都希望漢獻帝早點死掉,漢獻帝死了漢朝就結束了,軍閥們就可以出來征戰,新的朝代也就到來了。

從很多方麵可以看出生在帝王家其實並不好。皇帝一生隻做三件事:一是祭祀,拜天、拜地、拜祖宗;二是打仗,隻有他可以決定是不是要打仗;三是生小孩,小孩越多越好,因為皇帝的兒子非常危險,誰都想殺,甚至親兄弟也想互相殘殺。

看事情要深入一點,不要光看表麵。曹操把漢獻帝從洛陽接到許昌是一個最妙的決定。如果當時誰都想要漢獻帝,曹操是搶不到的。如果袁紹把漢獻帝請過去,曹操是爭不過袁紹的。劉表把漢獻帝迎過去,曹操也爭不過。可是那時候的人很奇怪,比曹操強的勢力都不想要漢獻帝,結果曹操就得到了機會。得到漢獻帝以後,他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自己的勢力發展得更快,更名正言順。

皇帝是會長大的,漢獻帝剛開始還非常感謝曹操,覺得如果沒有曹操,自己可能就沒命了,曹操對他太好了。慢慢地他覺得,自己老是聽曹操擺布,根本不像個皇帝,於是開始下秘詔,叫人征討曹操。人心是會變的,漢獻帝對曹操由最初的感謝變成了憎恨。

官渡之戰:以弱勝強顯智慧

袁紹是世家子弟,什麼是世家?也就是有錢有勢的家族。但是有錢有勢的人的後代多半富貴氣太濃,沒吃過苦頭,眼高手低。長相很漂亮,實際是草包,虛有其表,站出來有模有樣,卻行動可笑、幼稚到極點。曹操一眼就看出來了。所以袁紹打曹操的時候,袁紹有70萬大軍,曹操隻有7萬人,結果曹操贏了。這場戰爭對曹操一生來說是個關鍵。這場勝利改變了他很多觀念,使他認為不應該安於現狀,而應該一統天下,甚至可以取漢獻帝而代之。

其實官渡之戰不是曹操打敗了袁紹,而是袁紹自己打敗了自己。很多時候人們會說我打敗誰,但往往是對方自己打敗自己。以寡敵眾那隻是說得好聽,寡怎麼能敵眾?曹操人少,糧食不足,一定要速戰速決才行。袁紹人多糧足,根本不需要速戰速決,當時隻要按兵不動,曹操就會敗了,根本不用打。

當然現在說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袁紹一直按兵不動,等到曹操沒有糧草時就能取得勝利,這個道理難道袁紹身邊就沒人懂嗎?也有人懂,但是袁紹把告訴他不要急的人給關了起來,所以是袁紹自己把自己打敗了。

袁紹把自己搞垮了,曹操卻以為是自己能幹,這對曹操也是很不利的事情。曹操如果認為這次勝利是僥幸,以後就不會那麼狂妄。這是他人生中一次很大的勝利,也使他以後越來越狂妄。所以勝利不見得是好事,失敗也不見得是壞事,關鍵在於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