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密碼(2 / 2)

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複存在時,在寒冷幹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下,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幸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習慣上的某些優勢,使他們幸免遇難。接著,習慣的改變(進化),又使他們得以延續。”

盧曉潔說:“人在社會上生存,也是一樣道理,隻有與環境相適應了,才可以生存,在生存的基礎上求得發展。”

藺雨晨說:“好習慣的形成是很不容易的,習慣是長期重複的結果。

生物的習慣是在長期的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並在這一過程中改變的。這個適應——不適應——適應的過程,使生物種群得以生存和進化,使生物個體得以生存和成長。

人的習慣一部分是被動形成的,主要源於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另一部分是主動構建的,這也是人和其它生物的主要區別。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判斷哪些習慣對自己有利,哪些有害,進而改變不良習慣,構建良好習慣。構建良好習慣就是用新的模式代替舊的習慣,使新的模式成為相對穩定的行為。

人的習慣,即大腦及行為器官的運動,製約人的生存過程。人的行為有百分之九十五或者更多的是執行習慣,隻有一少部分是對習慣的突破。習慣具有穩定性,同時習慣的改變特別是優良習慣的構建也是一個艱難痛苦和長時間重複的過程。

構建習慣的先決條件是要有目標,即構建什麼樣的習慣。構建習慣的方法是規範和訓練。規範是將人的活動限製在指定的範圍內。像村規民俗、道德、法律、紀律、規程,還有頭懸梁、錐刺股、座右銘等等。訓練包括被動接受的和主動進行的。被動接受的訓練形成技能化的習慣,主動進行的訓練形成人格化的習慣。

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可能是自然和諧的,因為已化為理念,內心會認同也會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對動物的訓練就是讓他成為機器。

訓練改變動物的習慣,讓他們為人類服務,這種例子是隨處可見的。

擔任演員的動物,常用它們的表演為人們送去快樂。

擔任擺渡任務的動物,如牛渡、馬渡、象渡、羊渡、蟒蛇渡、海龜渡、鱷魚渡等,用它們的勞動,為人們提供方便。

潛水犬從事搶救和打撈活動,給人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