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訣竅(2 / 2)

從對生存條件的適應習慣上看,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陸地,而有的則兩棲。

夏天狗的舌頭伸出來流‘汗’是在散熱。海龜流淚是在排泄鹽份。

從運動方式的習慣上看,有的擊於長空,有的翔於淺底,有的奔跑於陸地,有的攀登於高山,有的穿梭於森林,有的則往返於洞穴。

大雁飛行排成人字或一字,是為了長途飛行而借用前麵大雁的翅膀煽動時的氣流。鶴一隻腳站立是在輪換著休息。一隻成年獵豹能在幾秒之內達到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

從作息習慣上看,有的晝伏夜出,有的晝出夜伏,有的則長眠一個冬季。狗守夜,雞司辰,青蛙鳴叫於夏季。

狼在晚上嚎叫是在求偶或集群。蛇每隔兩三個月蛻一層皮是為了長身體。”

藺雨晨說:“我是你怎麼到了晚上總不老實,總是叫喚,原來是在求偶啊?”

盧曉潔說:“穀姐,你看老板,就知道求偶。”三人都笑了。

穀天芳說:“動物的習慣真是千奇百怪。”

盧曉潔說:“從攝食習慣上看,動物的食性習慣多種多樣,捕食方式、捕食器官、捕捉食物手段各不相同。海葵的觸手,昆蟲的口器,青蛙的舌,螳螂的捕捉足,貓的爪,人的牙,各具奇效。

蝶類用虹吸式,蒼蠅用舐吸式,蜂類用嚼吸式,蚊類用刺吸式,各有高招。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魚類,用濾過方式獲得食物。蜘蛛織網捕蟲、蛇類頭部感受紅外線刺激的器官能通過紅外線定位進行捕食。不同的攝食習慣,分別維持了各自的生命。

懶有懶習慣,懶習慣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世界上最懶的動物——蜂猴,就習慣於懶。

白天它生活在樹洞或樹枝間,把身體蜷縮成一個毛茸茸的圓球,一睡就是一天。晚上,它睜開眼睛,開始在樹枝上慢騰騰地爬行,遇到可吃的東西,就隨便吃上一點。也許為了減少活動量,它吃得很慢、很少,為了不動嘴,幾天不吃也是常事,即使有敵害襲來,它也隻是慢條斯理地抬頭看上一眼,就不理不睬了。因此,它又得了一個雅號:懶猴。

蜂猴動作雖然慢,卻也有保護自己的絕招。由於它一天到晚很少活動,地衣或藻類植物得以不斷吸收它身上散發出來的水氣和碳酸氣,竟在它身上繁殖、生長,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這可幫了蜂猴的一個大忙,使它有了和生活環境色彩一致的保護衣,很難被敵害發現。蜂猴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密林中,這些地方天敵較少,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到處都是四季長存的草食樹果,觸手可及,張口可食。可見,過於優裕的生活條件,無論對人還是動物,都是有害的。物以稀為貴,由於蜂猴存世數量不多,反而使它躋身於珍稀動物之列,成了身價不凡的被保護對象,對蜂猴來說,這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吧!

一個鐵匠帶著一袋子鐵釘經過一片大森林。因為天氣悶熱,在樹蔭下打了一個盹。當他醒來時,卻發現自己的袋子破了,鐵釘也少了一大半。他以為是被竊賊偷去了,可是四周沒一個人影。後來鐵匠卻在樹林深處發現一群鳥,正在大嚼他的鐵釘。原來這種鳥是沙特阿拉伯北部森林中的奇鳥——’吃鐵鳥’。這種鳥尖頭、圓身、黑羽毛,鳴叫的聲音難聽,就像敲打破銅鑼似的。後來一位生物學家捉到一隻吃鐵鳥,經過解剖,發現它的胃液裏鹽酸含量特別多,所以,它吃了鐵後,能很快消化掉。

在南美洲的熱帶叢林裏,有一種食肉遊蟻,能向毒蛇發起進攻。碰到在草叢中睡覺的毒蛇時,它們立即蜂擁而上,把毒蛇團團包圍起來,步步緊逼。一接觸到蛇的身體,一些遊蟻就發起進攻,狠狠地咬住不放。毒蛇疼醒後,向四周猛衝猛撞,企圖突出重圍。但寡不敵眾,蟻群把蛇叮得滿身都是,邊咬邊吞食蛇肉。幾小時,地上就隻剩下一條細長的蛇骨架了。

企鵝是世人公認的抗寒勇士,大凡與嚴寒、冰冷有關的商標,都常以它的形象為圖案。企鵝居住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繁殖和養育後代是很艱難的。它們喂養兒女的習性異常獨特,從海中捕魚歸來,徑直奔回自己的兒女身邊,將食物喂給孩子。在數目多得難以計算的幼小企鵝中,父母竟能毫無困難地識別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不會張冠李戴,真叫人萬分驚詫!

看來,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沒有完結,人們對生物習慣的認識,即對生物密碼的破譯也不會有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