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帶著隊伍,徑自自滁州北城門進城,穿過滁州城。準備自南門出城,不遠就可以渡江了。
一行人馬奔到南城門,卻見一位老將軍橫馬城門之前,攔住了眾人去路。
原來謝貴正在衙門裏,得到北門稟報,燕王進滁州,不由大驚。 滁州直隸應天府,此時謝貴早已得廷報通知“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知道朝廷不允許各藩王奔喪,燕王擅離北平,那可是重罪。當下急急忙忙趕至南門,來不及點軍,衙門裏的駐軍約有四五百人,一齊帶上,眾軍堵在了滁州南城門的門口。
燕王見了謝貴的陣勢,勒馬停步。馬三寶上前抱拳說道:“我家燕王驚聞聖上駕崩,急欲進京奔喪,這位老將軍貴姓?還請讓路,以免耽誤了燕王奔喪大事”。
謝貴抱拳還禮:“吾乃廣威將軍謝貴,駐守滁州。大人沒看到禮部的廷報嗎?聖上遺詔“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藩王不得進京。還請就回吧。”說著遞過手上的廷報,竟然並不拜見燕王,也不下馬,更不讓路。
馬三寶接過廷報,回身呈給了朱棣。
朱棣哼了一聲,想起來這個謝貴,是開國前的一名老將,又是名門之後,依稀見過。當下並不接廷報,望著謝貴冷冷地道:“老將軍費心了。不過此乃我朱家家事,豈有不許兒子奔喪之理?本王乃是宗人府右宗正,自當會齊宗室,再議此事。此去隻是奔喪,即使父皇在,也絕不會不許,請將軍讓路”。
以朱棣堂堂燕王之尊,如此和一個三品將軍好言相商,已是忍耐到了極限。
謝貴卻不為所動,這時才對朱棣抱拳一禮:“燕王見諒!末將奉朝廷之命駐守滁州,不敢妄為。王爺沒有朝廷旨意擅離北平,末將管不著;但是要從末將的駐地通過,末將卻不得不盡忠職守,得罪王爺了。”
朱棣麵色鐵青,冷冷問一句:“你要如何才可讓路?”
謝貴躬身抱拳:“末將但聽朝廷旨意。”
朱棣哼了一聲,看了一眼馬三寶。
馬三寶身形晃動,不知如何已經撥馬到了謝貴馬前,刀光閃動,一把鋒利的腰刀已經架在了謝貴脖上。饒是謝貴身為上將,帶兵幾十年身經百戰,竟然毫無招架之力。
朱棣冷冷地道:“你違犯本王,本王就是殺了你也不為過。讓路!”
謝貴此時刀在頸上,知道朱棣所言非虛。燕王此時乃是諸王之首,新帝朱允炆也是他的侄子,即使燕王殺了自己,最多不過責備幾句,還能如何?
然而謝貴駐守滁州多年,職責所在,忠心耿耿,卻不肯惜命屈服。當下叫道:“眾將士聽令!守住城門!有謀逆硬闖者,殺無赦!”
謝貴身後的幾百名軍士見主帥被劫,本來驚慌,此時聽到謝貴將令,齊聲答道:“遵令!”拔刀出鞘,氣憤憤地望向燕王一行。
馬三寶手中刀一緊,謝貴脖上出血。馬三寶左手舉起,燕王隊伍的一百名親兵也亮出了兵器。
雙發橫眉怒對,殺氣彌漫。燕王的親兵雖然人少,可是個個都是是慣戰的高手,馬三寶估量這滁州守軍幾百人,不在話下。
然而謝貴此言甚是厲害,竟直斥“謀逆”。前文說過,藩王隻有犯此罪名,地方官才可捉拿。朱棣雖然強硬,可是殺朝廷大將,再與朝廷駐軍作戰到底無異“謀逆”,不禁一時躊躇。青驄馬四蹄輕敲,似乎也在提醒燕王。
忽然官道上馬蹄聲響起,越行越近,馬上有人大喊:“住手!不可動武!聖旨在此!”十來匹馬自官道直往城門奔了過來。
原來北平城的守衛開門放走燕王之後,很快就報告了北平都指揮使桓仁。桓仁聽說燕王赴京奔喪,嚇了一跳;此時朝廷的明詔沒到,搞不清狀況,桓仁趕緊八百裏加急報告朝廷:燕王離開北平了,說是去京師奔喪。八百裏加急文書雖然出發的比燕王晚,但是一路驛站換馬換人疾馳,今日一早便到了京師兵部。兵部尚書此時已是齊泰,齊泰不敢耽誤,急忙上報新帝。
朱元璋駕崩的當日,顧命大臣們一邊曉諭全國皇帝駕崩;一邊就簇擁著淚痕未幹的朱允炆上了奉天殿,接受百官朝拜。雖然尚未行正式的登基大典,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朱允炆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的第二任皇帝,君臨天下。
此日見了兵部急報,因為大行皇帝遺詔明確說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素來服從朱元璋,不假思索便下聖旨讓燕王回北平。知道燕王奔喪是出於孝順,也並未怪他擅離封地。齊泰多了個心眼,建議朱允炆派駙馬都尉梅殷宣旨,朱允炆剛繼大統千頭萬緒無暇細想,隨口便派了梅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