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2 / 3)

黃凡宇自己實在沒有想到,一首隨便“謅”出來的所謂的詩,竟然還能受到老爺夫人和小姐的誇獎!欣喜之下,她免不了也熱血沸騰,詩意大發了!

黃凡宇對眾人說道:“要是大家不嫌我囉嗦,那我就再‘謅’上一首吧!”

第二首:燦燦稻花綴田野,碧浪無垠鋪天邊;

四海之內無閑田,餓死農夫無人憐!

黃凡宇是滿含熱淚讀完這後一首詩的,從她此時麵部的表情,沈幼香揣測到,隻有曆經磨難的人,才會有與官場上的人截然不同的感歎。黃凡宇大小生長在農村,經曆過與常人不同的挫折與磨礪,因而才會有對種田人風裏來雨裏去辛勤勞作的無限同情之心。她順口念出的這兩首詩,無疑都是她內心世界的真實表露。

沈幼香對孩子們說道:“你們這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蜜罐罐裏邊,從不知道什麼叫苦,什麼叫難,每日裏吃著噴香的米飯,還有美味佳肴相佐,然而卻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聽完黃奶奶念的這兩首詩,你們也該有所覺悟了吧?”

王蘊之說道:“你所念的這兩首詩,隻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向黃奶奶你保證,從今往後,我不再浪費一粒糧食了!”

王恩之也說道:“在我們王家,從來就不浪費糧食!倒是大街上飯莊裏的人,對糧食及不珍惜,他們定下的飯菜,常常是隻吃了一半,或者是一半不到,就將剩飯剩菜丟棄在那裏,揚長而去,那才叫浪費呢!”

王凝之插話說道:“你們所看到的,還隻是冰山一角,我因為身份的關係,所以有機會深入皇宮內院,那裏的浪費更為驚人!操辦飲食的太監們,常常是隻為皇上一個人,就進奉八九十來個美味佳饌,皇帝又常常是隻動一筷子,就將滿桌子的菜品棄之不吃,殊不知這可都是勞動者血與汗的結晶啊!因此我說,上梁不正,則下梁必歪;皇帝如此,何怪百官!”

黃凡宇忽然說道:“皇帝嘛,他離咱們太遠,咱摸不著他,更管不著他,他上梁不正下梁歪,歪到最後,把自己的江山歪沒了,他也就歪到頭了!午時已到,咱們還是先吃飯要緊!”

經廚娘黃凡宇這麼一提醒,幾個孩子不約而同的都嚷嚷起來,大家都吵吵著要吃飯!

沈幼香說道:“你們的黃奶奶早就把午飯做好了,你們又不費吹灰之力,隻要手一動,嘴一張,不就把肚子填飽了嗎?走,吃飯去吧!”

沈幼香說到這裏,一抬腳,首先走出了臥室;幾個孩子以及萍兒黃凡宇等人也隨後跟了出去,走在最後的是王凝之。

眾人一到餐房門口,股股飯菜香味就撲鼻而來,原來,黃凡宇早已將飯菜在桌子上擺放好了,故而才有香氣撲鼻而來。眾人進屋以後,皆按以往的座次落座,未等沈幼香發話,就各自慌忙動起手來,你看他們吃得有多香!

一場吃飯大戰,既緊張又愉快,不到半個時辰,大家就吃了個菜足飯飽;尤其是五個孩子,他們人人打著飽嗝,著實為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陶醉,可是有一句話,作者不知該說不該說?叫什麼福之禍所伏,樂極必生悲。眼看一場災難就要降臨到全家人的頭上來了,他們卻還渾然不知呢!

第三十三:事情的起因,還是由那位逃亡到海島去的海匪孫恩所挑起,孫恩發誓要為他的叔父孫秀報仇,這也是由來已久的事情,孫家與當時氏族間的矛盾,實際上就是當時階級矛盾的一種表現而已。到了晉恭帝司馬德文當政年間,更是天下大亂,群梟四起,眾寇稱霸,戰爭頻起,民不聊生,把一個本就根基不穩的大晉朝,又搞得風生水起,遍地狼煙!

蟄伏於東海孤島的孫恩,認為時機已到,便乘機逸出海島,臨時組合了數百烏合之眾,他登陸後先攻浙江上虞,焚衙署,殺縣令,一時之間哭嚎震天,屍橫滿野,血雨腥風籠罩了整個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