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人一生有三本書一定要讀:一本是《三國演義》,一本是《西遊記》,一本是《水滸傳》。這三本書裏講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讀這三本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年輕的時候不要看《水滸傳》,因為看了以後會更魯莽;年紀大了以後不要看《三國演義》,因為越看會變得越奸詐。也就是說,要先看《三國演義》,再看《水滸傳》,最後才看得懂《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身、心、靈的安頓,不是表麵看上去那麼簡單。《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哲理是永世不變的,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應用。
在三國集團裏,我們把重點放在劉備集團是有道理的。尤其像趙雲這樣,等於是外來的人,關於家族企業怎麼對待外來之人,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借鑒。
世界上總是有兩種力在互相牽扯,一個是向心力,一個是離心力。離心力跟向心力一定要平衡,離心力占上風整個團隊就散了;如果完全是向心力也糟糕,聚得太緊會擠死人。
有正必有反,有好就有壞,有生就有死,有真心就有假意,其中的分寸怎麼拿捏?可以多看看趙雲的處理方法。
如果問趙雲生平最感謝的人是誰?他最感謝的人肯定還是劉備,不管劉備對他怎麼樣,都給他提供了一個工作的平台,給他提供了一個表現的機會。他也很感謝諸葛亮,因為他從諸葛亮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說任何人跟你在一起,都要看到他的長處,什麼人都可以變成你的老師。不一定學曆高的或者年紀大的才是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學會彌補自己的弱點就會很愉快。
通過分析趙雲這個人物,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今後看到曆史人物故事的時候,要把他們當做學習的典範,用這種心態來看他們的人生過程,而不是去簡單地挑剔和批評。第二,任何事情都有正麵的理解跟負麵的批評,如果用挑剔的眼光看,那麼沒有一個人是圓滿的,隻要學習長處就行了,不要計較短處。第三,最重要的是不要勉強自己一定要學誰,學不來的,還是做自己最好。可以把別人當鏡子,但是要對自己滿意,不要跟別人比來比去,可以檢討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朝著某個方向邁進。如果有,就很值得高興了。因為每個人的基礎不同,環境也不一樣,有沒有人提拔也不一樣,沒有可比性。跟自己的過去比,如果自己不斷進步,而且方向正確,就會心安理得。
其實趙雲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是最沒有缺點的。諸葛亮夠好,但是過分謹慎;劉備呢,我們永遠不知道他是真仁德還是假仁德。曹操也有讓人很喜愛的地方,非常愛惜人才,不過說話卻非常不注意,經常害了自己。隻有趙雲,很難說出他有什麼缺點。
但是,沒有缺點本身就是一大缺點,人要有個性,不能妄圖沒有個性。沒有個性,人家不容易看出你的特殊表現。
任何事情都不能求全,事情一旦圓滿了之後就會開始缺了。圓滿是期待的目標,最好不要真正實現。人最好不要變成完人,變成完人等於把人做完了,我們受家的影響,過分期待圓滿、美滿,其實這是不現實的。
趙雲沒有不好的習慣。一個人其實最可靠、最基本的素養就是養成好習慣,不要有壞習慣。因為人是習慣動物,一旦染上了壞習慣就很難改變。所以在這裏也提醒天下父母,不一定要給子女很多錢,不一定要給子女很多知識,不一定要培養孩子各式各樣的能力,隻要讓子女養成了好習慣就盡到了父母的責任。父母要做孩子的模範,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父母沒有壞習慣。
趙雲很會選擇老板。選定老板以後就心甘情願地追隨老板,任勞任怨。如果跟老板格格不入,會有心防,不一定會聽老板的話,不一定完全相信老板。這樣做平時無所謂,到緊要關頭會出問題。
趙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人家對我們怎麼樣是人家的事,我們對人家怎麼樣是我們的事,不去抱怨。這也值得大家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