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兩岸,春暖花開,楊柳吐綠。河道裏,帆檣如林。貨場碼頭,百貨陳列,煤堆如山,人山人海,恰逢四月初八,這一天是台兒莊最大的泰山行宮廟會,中興公司在運河碼頭舉行棗台鐵路建成通車儀式。
緊臨貨場處,一座又高又寬的巨大彩棚,橫跨在嶄新的鋼軌上,彩棚上寫著“熱烈慶祝棗台鐵路建成通車”十二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彩棚下,張連芬、金銘、萬鎮長,張錦湖也從上海趕來,還有魏德邁等幾個嘉賓,除了魏德邁一身教士打扮外,其他人皆身著長衫,一身民國服裝,個個喜笑顏開,相互間談笑風生,站在台子上,等著第一列滿載煤炭的火車開來。
張連芬看著台下的擁擠的人群,向萬鎮長笑容可掬地讚道:貴地經老兄多年的勵精圖治,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厚。
萬鎮長也笑著道:大人謬獎,在下隻是前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要論本地民風醇厚,倒是確實,探究原因,是地勢使然。
張連芬道:上次有幸目睹了祭河神、紮猛子比賽,很是激動,不能忘懷。今天的廟會也是地勢使然?
萬鎮長道:確實與地勢有關,曆史上的台兒莊原本無城,僅是一個普通的居民點,元代開始建有土圩。運河通航於明朝萬曆三十三年,自開通之日起,避黃防汛、貫通南北、水陸交彙。前朝河道總理於湛在《運河題銘》中評價台兒莊說,‘國家定鼎燕京,仰借東南朝稅四百萬擔,以資京師,唯此漕渠一脈,為之咽喉。’到了清朝繼之,設縣丞、守備、閘官、參將等署,人口猛增,商貿繁榮,以致成為嶧縣40個集鎮之首。《嶧縣誌》記述,‘台兒莊瀕運河,商賈輻輳,田圜櫛比,亦徐兗間一都會也。’每年通過台兒莊漕運的糧食達400多萬石,過往漕船及商船7700餘艘。江浙、湖廣一帶的竹木、瓷器等貨物紛紛運抵台兒莊碼頭,北方的山果、木材、藥材、皮張、雜糧、油、麻、煙草、煤炭等也由台兒莊中轉南下。四方商人趨利於台兒莊,周邊一部分農村人口也紛紛遷居到台兒莊,加上沿運的碼頭工人、纖夫、水手、官員、僧侶、遊客和駐軍,使人口迅速增加到5萬餘人,僅比人口規模10萬人的濟寧低二分之一。整個台兒莊鎮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商會牙行競相爭市,戲樓酒肆燈紅酒綠,呈現出‘商賈迤邐,遊人如織,一河漁水,歌聲十裏,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
張連芬等眾人看著眼前人頭攢動,感慨道:真是一方寶地,運河重鎮。
萬鎮長侃侃而談道:
清朝前中期,台兒莊商貿業長盛不衰,鞏固了漕運樞紐及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嶧縣誌》又載。‘當乾嘉盛時,漕糧數千艘,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為嶧(縣)巨鎮,商賈輻輳,富於縣(嶧)數倍。’
萬鎮長正說著,就聽“嗚---嗚---”,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聲,隻好打住,便和眾人一起順著鐵路看火車前來。
隻見鐵軌上,巨大的火車頭上裹著紅綢,冒著黑煙,慢慢駛來,準確無誤地停住在彩棚前,機器轟鳴,汽笛管道上還冒著白氣,後麵的車廂裏裝滿了烏黑的煤炭。
圍觀的人群裏發出雷鳴般讚歎。
張連芬大聲對眾人道:太好了,終於通車了,再也不用人推馬拉。
火車鳴長笛三聲,以示慶賀。人群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鞭炮聲響過,萬鎮長請來的民間高蹺隊、旱船隊、舞獅子等紛紛登場,圍著火車歡歌載舞,氣氛祥和,喜慶,場麵熱鬧。
張連芬看著熱鬧的歡慶場麵,大聲感謝萬鎮長道:感謝老鎮長及鄉親父老的滿腔熱情,一片至誠。
萬鎮長嗬嗬笑道:說起台兒莊人待客之道,那還真不是自吹自誇,就是熱情好客,真誠待人,誰家客人登門,不論主家貧富,必備美酒香醇,饗以運河活魚。台兒莊人善飲,尚水,崇武三大特征,代代相傳,輩輩光大,總是被人津津樂道。
眾人聽了大笑起來,紛紛點頭稱是。
金銘喜道:陸運靠火車,再也不用發愁了,關鍵看水運了,走,去看看船隻。
張連芬笑著向大夥道:走,看看去。
眾人擁著張連芬向河邊走去。
天賜正在船頭上忙著,看見眾人朝這裏走來,便跳上岸迎上前來。
萬鎮長拉過天賜向張連芬介紹道:這就是張天賜---
張連芬打斷萬鎮長的話頭,高興地讚道:不用介紹,張天賜---張龍魁,上次我就認識你。
天賜也興奮地道:我也認識您!中興礦總理---朝廷重臣張大人。
張連芬自嘲道:朝廷都不在了,哪裏還有什麼重臣,皮之不存,毛焉能附!我現在也是民國一介公民,嗬嗬。
眾人跟著笑起來。
天賜有點不好意思,搓著手,感覺臉上有點發燙。
張連芬拍著天賜的肩膀接著道:嗬嗬,好樣的年輕人!金協理全力舉薦你掌管公司的船隊,知人善任,舉賢不避親。
天賜的臉更紅了,感謝道:感謝大人提攜。貨物隻要裝上船,保證一塊煤疙瘩都不少地運到。
張連芬很滿意天賜的表現,接著道:我相信,貨物交給你,就相當於直接交給客戶,嗬嗬。
眾人又笑起來。
天賜聽到誇獎,感覺更不好意思,隻好一邊微笑,一邊局促地抬起手摸著自己頭上的短發。
張連芬看到天賜有些窘,不好再誇下去,便改變了話題,問道:你現在掌管多少艘貨船,噸位多少?
天賜胸有成竹地道:有運輸船舶72艘,其中“糧劃”19艘,“對槽”53艘,最大載重噸位為80噸,最小載重噸位為30噸。現在台棗鐵路通火車,還吸引了大批外地船隻來台兒莊參加運輸,僅從黃河、小清河來台船隻就有幾十艘,全係“對槽”船,約計3000餘噸位。
張連芬轉臉對金銘道:栽上梧桐樹,就引來金鳳凰。雖說眼前修鐵路,花費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