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花園坐落在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的小河村,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風景秀麗,是石家祖先於清雍正年間修築而成的。石家在彼時的年代可算是聲名顯赫的大戶人家,其花園規模宏大,占地逾1萬平方米,園中有窯洞65眼,起脊房112間,由21個大大小小的院落組成一個大院,院中建一別致精巧的小花園,樹木成蔭,花草集錦,石家花園遂以此聞名。
石家花園曆經數代,風雨更迭,到石銘這一輩依舊是顯戶望族,書香門第。
石評梅便是在石家花園出生的,1902年的一天,小小的她帶著幸福的啼哭聲欣然來到這個世界。此時的石銘已經46歲了,年過不惑的他雖然已經和前妻育有一子,但幼女的到來還是給了他有生以來莫大的感動和欣慰。
石評梅的父親石銘,字鼎丞,清末舉人,為儒學教官;其母亦出生於書香門第,為官宦之後,是石評梅父親的續弦夫人。
石評梅的父母都十分疼愛這個嬌俏玲瓏的孩子,尤其是她的父親,因為中年喜得千金,對石評梅更是愛如珍寶,視若掌上明珠,故而為其取乳名為心珠,學名汝璧。
後來,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她遂自取名為石評梅,其後便以此名而為人所聞。
石評梅的父親雖然是清末舉人,也曾為沒落的清政府效力過,但是他思想開明,目光長遠,富有革新精神,因而石評梅在他的教育下能夠自由成長而無所束縛。
在那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封建思想仍然占據著道德的製高點,相較大多數女子而言,石評梅因為有一個知書達理而又善於變通的父親而格外幸福。
父親石銘不僅不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影響,反而因為石評梅是個女兒家而分外喜愛她,自她出生後,他大半的業餘時間幾乎都花在與她相伴的娛樂中。
那個時候,絕大多數的女孩子從小還是會被要求裹小腳,然而幸運的石評梅卻無須忍受這非人的痛苦,父親不讚同,母親也舍不得。
石評梅滿周歲的時候,父親石銘決定給她舉辦一個“抓周禮”。
“抓周禮”就是將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和書籍等物擺放在小孩麵前,任其隨意抓取一件,以驗其貪廉智愚。在父親特意為她舉辦的“抓周禮”上,石評梅竟然出乎意料地抓起一本書冊來,這讓石銘有些意外和高興。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石銘不僅沒有囿於常規陋習,反而希望女兒能夠飽讀詩書,從而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思考。
等到石評梅稍大一點,父親石銘就開始教她讀書寫字,她高興,他也歡喜。
《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家詩》都是石評梅自小就熟悉的古文經典,在父親的教育疏導下,她不僅能學而不倦,更能夠對這些文字反複記憶,熟讀成誦。
這些對同齡的孩子來說顯得有些枯燥冗長的傳統文學,於石評梅而言,卻顯得神秘有趣,讓她滿懷好奇。
也許是遺傳了父親的文學稟賦,也許是天賦使然,石評梅在文字的悟性上,總是叫人不得不歎服。
在並不太平的年歲裏,石評梅跟隨父親潛讀詩文,深埋書卷,淡淡的時光輪廓裏,慈父在側,幼女在旁,天倫之樂也莫過於此了。
古文經典,詩書精華,父親不急不緩地教授給她,她也欣然希然地接受著,將之視為童年最長久的樂趣。此時天真無邪的石評梅並不知道,這日複一日的文學積澱,在她日後的生命裏會滋養出怎樣光彩奪目的一個自己。
石銘也並不知道,他隻是懷著一個慈父殷切的向往,希望女兒懂得更多,過得更好。
石評梅很喜歡書,她與書的淵源早在她還是個不知事的嬰孩時就開始了。
據石評梅的長輩們說,她剛生下來的時候,日夜哭鬧不止,連母親的奶也不肯吃,請來的醫生看過後也束手無策。有些迷信的鄰裏鄉親聽說後,都傳言石家這個女嬰生下來就啼哭不止是個不祥之兆,況且她的八字太硬,於家庭親故都不吉利,應該將她溺死方可保太平。石銘夫婦好不容易盼來一個女兒,疼她還來不及,哪裏下得了這份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