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軍事方麵的才能之外,辛棄疾更被人熟知的是其優秀的文學才能。而提到辛棄疾的文學造詣,一方麵需要注意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另一方麵需要提到陳亮這個人。
少年時期的辛棄疾處於國土淪陷、外族欺壓的境地之中,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王朝覆滅,整個中原地區淪入敵方之手,之後山東地區也被敵人所占領。辛棄疾從小就生活在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之中,而強烈的民族仇恨在辛棄疾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增長,從小其就有禦敵報國的理想。
在公元1161年,完顏亮大舉南侵,隻有22歲的辛棄疾聚集2000多人抗金,之後歸順於耿京的起義軍,渴望圖得大業。第二年辛棄疾南渡,其想要歸順於朝廷。沒有想到叛徒張安國殺害了耿京,並且投降金。當時隻有50名士兵的辛棄疾聽聞這個消息,率領部下偷襲了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從此辛棄疾歸依南宋,開始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而在這段壯誌難酬的歲月裏,其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詩篇,為後人熟知。
比如《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在這闋詞中辛棄疾描寫了“粵辛巳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嚐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複,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的經曆,從而引發了自己壯誌難酬的悲哀和感慨。辛棄疾在痛恨之中並不消沉,他依然奮進,渴望最終的成功。
中年的辛棄疾處於遊宦時期。在這段時期,辛棄疾同樣沒有忘記自己的抱負,他先後上了一係列奏章,闡述了自己抗金的思想,隻可惜這些軍事思想並沒有得到當局的認可和采納。
辛棄疾在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辛棄疾的一生都主張抗金,尤其是在作品《美芹十論》、《九議》中分析了軍事形勢,渴望加強軍事戰備,從而鼓舞士氣,恢複中原,但是他所提出的抗金思想均沒有得到采納,其本人也被主和派攻擊,一度落職於江西上饒和千鉛山一帶。
和辛棄疾同時代的陳亮同樣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其為人豪邁,且主張抗戰,也和辛棄疾一樣多次被迫害。其與辛棄疾誌同道合,所以交往甚密。辛棄疾在上饒居住時,陳亮前來拜訪辛棄疾,辛棄疾作《賀新郎》,記述了兩人的這次交往。這闋詞前麵有一段序:“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複欲追路,至鷺鶿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乳燕飛》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裏一笑。”全詞寫道:“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鬆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這闋詞在開頭闡述了驛站話別時的情景,辛棄疾對這位朋友大加讚賞,並且將他比作是隱居時期的陶淵明和諸葛亮。在之後又回味了敘別情。令人惆悵的是當時天氣寒冷,道路艱險,這種時刻的離別讓人銷魂蝕骨,而他們的這種離別之情還飽含著國家危亡和自身無法得到重用的現實。這闋詞在中國詞界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這段時期辛棄疾的詩詞比蘇軾的詩詞更加廣闊,真正是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到了公元1188年冬天,陳亮從浙江東陽來拜訪辛棄疾,兩人在一起縱談國家大事,並且討論抗金複國的思想,頗為投機。
陳亮在辛棄疾那裏居住了十來天,之後離開。辛棄疾對陳亮頗為思念,於是寫了一首《賀新郎》寄給對方。陳亮也很快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看到陳亮的詞之後,辛棄疾唏噓不已。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隻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裏空收斷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在這闋詞中,辛棄疾從抗戰派與投降派之間的矛盾出發,提出了祖國分裂的這一事實,而借助千裏馬寫到人才不能夠得到重用,從而也堵塞了收複中原這條路,揭露了投降派對抗戰派的打擊。最後他表達了自己渴望祖國統一的思想和決心,一方麵寫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憤懣心情,一方麵表達了自己堅定的信念。
辛棄疾的很多詞都在評論時局,他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這些都表現在他的詩詞之中。他的詩詞不是空泛地去議論和陳述,而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比如《菩薩蠻》:“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