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將軍稼軒,古今多少成亡事(1 / 2)

曾經縱橫南北、鎮撫四方的辛棄疾,就這樣以極其悲愴的方式離開了人世。他活著的時候轟轟烈烈、坎坷多艱,臨死前依舊不忘國事,大呼“殺賊”數聲才飲恨離去。此時,韓侂胄卻還在臨安焦急地等待著鉛山的回音。

然而,他終究是等不到了。

信使在路上已經聽說了辛棄疾辭世的消息,回到臨安後就立刻求見韓侂胄。後者原本滿心歡喜地以為辛棄疾見官眼開,肯定會來臨安對自己俯首聽命。然而,當信使將那封乞求致仕的奏疏呈上時,韓相公一屁股癱倒在座椅裏,所有的希望也在瞬間化成了泡影。

連辛棄疾都不願意出山北伐了,試問天下還有誰能為自己力挽狂瀾?看著奏疏上歪斜的字體,韓侂胄不禁百感交集。

也許他真的後悔了。

因感慨辛棄疾的忠心,趙擴很快發下詔書,賜他以龍圖閣待製的品秩致仕,並追賞官職以示隆重。

但這些東西,對已然辭世的辛棄疾而言都沒有什麼意義了。他唯一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以勝利者的身份,將自己的枯骨埋葬在祖父的墳塋旁;墓碑之上,還書有橫平豎直的“大宋”二字。

很多人熟知辛棄疾是因為他的文學作品,其實他更應該是一位卓越的軍事戰略家,是一位罕見的幕僚人才。在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北方已經落於金人之手,從小生活在金人占領區的辛棄疾渴望恢複疆土。在他22歲的時候就能夠聚集上千位將士,加入耿京的部隊中,他本人也成為了耿京的高級幕僚。

當時,辛棄疾就非常有眼光地建議耿京向南方轉移。當時部隊中有擅長兵法的僧人義端,很快兩人成為了好友,但沒有想到的是義端別有用心,最終盜取了將軍印逃逸。辛棄疾因為這件事情受到牽連,其向耿京請求了3天的期限。

看到義端,辛棄疾一個箭步躥了出去。此時義端看到殺氣騰騰的辛棄疾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雖然他跪地求饒,但是辛棄疾對於這種忘恩負義、貪生怕死之人毫不手軟,手起刀落將義端斬為兩段。辛棄疾殺義端的這件事讓耿京刮目相看,從此更加器重辛棄疾。

不僅在戰鬥能力方麵,辛棄疾在戰略方麵同樣富有才華。他完成了軍事論文《美芹十論》和《九議》,在這兩篇文章中我們能夠看到辛棄疾的戰略思想,而這種戰略思想對於當時的戰局的確具有指導意義,隻可惜被腐朽的南宋王朝忽視了。

尤其是在《九議》中,他論述了處於劣勢和危機時的反攻之法。隻可惜當時的南宋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地步,而且辛棄疾一直不能得到重用。等到最終重用他的時候,大勢已去,辛棄疾也沒有回天之力。

朱熹就對辛棄疾的軍事思想大加讚揚,並且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多處辛棄疾的論兵思想。

辛棄疾的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其一生均在追求抗戰複國。他的《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而且他也和南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他們在一起切磋學問的同時,也會交流愛國思想。辛棄疾的這種戰鬥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有體現,甚至可以說是他作品的主旋律,雖然其中也有一些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歎以及壯士閑置的憤懣,但是依舊能夠看到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鬥理念,他的這種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中國的曆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帥才。

辛棄疾從根本上重視士兵的來源和構成,而且他非常看重諜報和情報的作用。在搜集來的情報上麵,明確記載了敵方的兵馬數量、駐紮地點、將帥姓名。

辛棄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略家和思想家,他在戰術方麵善於出奇,以奇襲獲得最大的成效,在這些奇襲中飽含著辛棄疾的軍事思想。他的軍事思想總是幹淨利落且有十足的效用。

當年,辛棄疾在湖南任湖南安撫使時,他就非常重視士兵軍事能力的訓練。他召集農家壯年子弟,成立了飛虎軍,史稱“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其從廣西購買精良戰馬,他的飛虎軍有精銳步兵2000人、騎兵500人,這些士兵協同作戰,在訓練中強調實戰能力,講究速戰速決,這支部隊的戰鬥能力在當時數一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