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需要良好的親子關係(1 / 3)

教養子女是母親最高的天職,父親要負起養家的全部責任。兩性應該擁有同等的工作權,不能以金錢衡量母親的工作。為了培育優秀而珍貴的子女,最好暫離榮耀從職場退下來。

家庭中各分子在對外活動中所具備的代表性可以分為個人參與和家庭參與兩方麵。對外活動僅僅代表個人的,稱為個人參與,個人參與僅表示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與家庭無關,純屬個人的事件,由個人決定,也由個人負責。若是家庭中各分子在對外活動中不僅代表個人,而且還代表整個家庭,那就是家庭參與,由家人決定如何參與,結果也由家人共同負責。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而不是個人。雖然在聚會中或團體行動中時常以個人出現,但是這些個人參與和西方社會常見的個人參與並不相同,通常並不是這一個人,而是其所屬的那個家庭,我們稱為家庭參與。

站在家庭參與的立場,家庭中的任何分子在外麵的言行舉止,都會被當做這一家人的表現。如果牽涉到財務或法律問題,也會要求這一家人共同負責。家庭是社會的參與單位,這使我們更加重視一家人的良好親子關係,因為彼此互依互賴、血濃於水而且切割不斷,所以更需要良好的關係來保障共同的安全與榮譽,禍福同擔、榮辱與共,誰都逃脫不掉,也躲避不了。我們把“齊家”看做“治國”的基礎,可見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在我們的心目中實在非同小可。

現代家庭的凝聚力,實際上已經大不如前,家庭參與逐漸演變為個人參與,一家人出現不同的立場,產生不一樣的意願,似乎誰也不足以代表整個家庭。家長的地位也不像往昔那麼穩固,因為家長的代表性已經遭受嚴重的挑戰,想要代表家庭,有時十分困難。不能代表家庭,就談不上家

對於是家庭參與還是個人參與,我們認為,家庭參與和個人參與應該兼顧並重,從而使兩種方式都能夠發揮優點。這也應該是現代家庭所需要的親子關係。通過家人共同商議,建立家庭共識,隻要是家人所認同的獨特家風,就可以順利地延續下去。家庭的代表者不一定限於家長,也可以因時、因地、因事製宜,推舉出合適的代表人選。需要家庭參與的時候,便發揮全家人的力量,需要個人參與的時候,便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

要達到這種現代化的家庭理想,良好的親子關係仍然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因素,唯有家人關係良好,才能夠真正做到分中有合(家庭參與)與合中有分(個人參與)在同一家庭中並行不悖,並且大家可以同心協力,在和而不同的和諧氣氛下,營造這一個家庭的獨特家風。

請問各位,貴府是完全家庭參與,還是完全個人參與,抑或是家庭參與和個人參與兼顧並重?各位可以先了解自己的家庭關係現狀,再來合理調整。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的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獲得保障(如圖1-1所示)。子女是成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業

成家的意思,是男女成年之後,經過擇偶的過程,正式結婚,組成一個家庭並生育子女。立業的用意,則是既然成家,應該為家庭的生計負起責任,建立穩固的經濟基礎,使家人獲得生活的保障,不能再像婚前那樣,依靠父兄來養家。

現代人普遍對立業很有興趣,對成家卻能拖就拖,不但結婚的年齡往後拖延,而且不打算結婚的人也愈來愈多。還有人隻談戀愛不結婚,或者先說好不生小孩才結婚。天倫之樂,似乎已經不見蹤影;親子關係,也跟著愈來愈惡劣。重立業卻輕成家,人生大事隻算是完成了一半,這樣的現代人實在談不上幸福,人生也不夠圓滿。

一般人想到成家,總認為男女雙方已經到了結婚年齡,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在鄭重的結婚典禮中向眾親友宣告結為夫妻,便等於成了家,頂多再加上獨立的居所。至於其他事宜,卻殊少顧及。

實際上,結婚不過是成家的第一步,我們常把沒有生育子女的年輕夫妻稱為小兩口。這表示結婚之後,還需要邁進第二步,即至少生一個孩子,這樣才真正成為一個家。大部分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在送入洞房之後,不久就生育子女。可見成家的意思,是結了婚、生育了子女,隻有這生育子女不但是父母的事情,更關係到這一家的祖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人的家,已經由家庭擴大到家族。結婚典禮中,新郎新娘必須通過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之後,才能夠夫妻對拜。這表示謝天謝地,使男女長大成人,又有緣分結成夫妻,希望祖先之靈能夠接受這一對新人,成為這個家族的一分子;然後新郎帶著新娘,見過公婆;之後才是夫妻相互承諾,要在天地、祖先和父母的愛護和指導下,成為世界、家族和家庭中受到歡迎和尊重的一對。

子女對於父母的三大意義

天地、祖先和父母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早生貴子”。這裏的“子”,當然包含女兒在內。因為若是重視兒子,不重視女兒,豈非失去平衡?天地之間,必須有男有女,才能夠生生不息。生男育女,應該是一樣好才對。天地需要人來治理、改善,祖先需要後代子孫來光大家族的品德和事業,而父母也需要子女生育孫輩才能夠享受晚年含飴弄孫的樂趣。總的來說,子女對父母有以下三個重大意義:

子女是父母親生的骨肉,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子女從哪裏來?為什麼而來?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來?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盡管我們十分關心這些問題,迄今卻尚未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都很清楚,子女是父母親生的骨肉。

父精母血,提供子女塑造自己的材料,沒有父母,子女不可能憑空誕生。血濃於水,表示一家人的關係密切、非同尋常。許多國家采取血統主義,主張以血統來決定國籍,不論在本國或外國出生,皆依父母的國籍為準,父母是中國人,子女便跟著成為中國人。

我們常常謝天謝地,並不需要賦予宗教的意義,因為我們不忘本,所以要謝天地。如果說蒼天大地是我們的本,父母便是我們的根。對中國人來說,基於不忘根本的道理,雖然天地偶有不仁,我們還是要常常謝天謝地,那麼孝順父母也成為子女天經地義的事情了。

中國社會重視孝道,卻很少討論為人父母的慈道。我們隻能說往昔的孝道有很多不切合時宜的要求,現代的孝道,其內涵可以兼顧家庭參與與個人參與的不同需求來做出合理的調整。相信沒有人會大膽到公然否定孝道的價值。

請問,子女應不應該成為父母老年的依靠?如果不能,會不會愈來愈多的人不想生小孩?會不會愈來愈多的父母為了預留養老的費用,對子女的教育不願意盡心盡力?這對親子關係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是,父母能夠存心期待子女來防老嗎?萬一子女能力有限,做不到怎麼辦?會不會使得親子關係演變成為投資或放債行為?

父母固然不應該存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以免親子關係變成投資放債的經濟行為。有一位相當成功的企業家,居然在電視上公開指稱自己的母親具有投資眼光,知道在他身上放債,所以收獲甚豐。這種對親子關係的侮辱,父母如有判斷能力,必然覺得十分傷心。

重男輕女的觀念,其實也便由此而產生。因為男子的經濟能力較強,當然值得投資,放心在兒子身上放債;而女子的經濟能力較弱,唯恐本利難以收回,所以采取偏而不公的態度。事實上,現代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就算父母仍然有借貸的觀念,也應該抱有生男育女一樣好的觀念才對。

養兒防老,如果成為一種權利思想,那麼親子關係便永遠離不開利害的考慮,難免會重男輕女。養兒防老,應該成為一種義務觀念,不但要把“兒”的範圍擴大到兒子和女兒,而且要求的主體也要由父母移轉到子女身上,不必等待父母提出要求,子女就應把它當做義務,盡力而為。

為父母的施恩不望報,不能把子女當做投資、放債的對象;為子女的卻必須不忘根本,恪盡養兒防老的義務,成為父母老年時精神和物質的主要依靠。

子女是家庭的新生力量,是家族特色的傳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有生必有死是千古不變的定律。民族的延續,有賴於生命的繼續,如果一個民族的出生率低於死亡率,這個民族很快就會消失。家庭是構成民族的單位,不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家庭後繼無人,民族也將難以延續。子女是家庭的生力軍,當子女結婚的時候,大家都祝賀新人早生貴子,在食品或衣物中放上象征早生子女的物件,用意

都是希望家族能夠延續。

生命的繼續固然十分重要,文化的持續發展更是民族延續的要件。若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精進,勢必會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就算人口眾多,也將空有民族的名義。因此,一個家族的生生不息,除了要人丁旺盛之外,文化的培養尤其不能忽視。中國曆代家庭都以光宗耀祖來勉勵子孫,希望一代比一代強,更能夠為國家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中國的家庭,如果被稱呼為世家,便是莫大的榮譽。出身世家,在各方麵都會獲得禮遇,當然很光榮。世家其實就是勢家,擁有強大的勢力,在社會上備受尊重和推崇。現代的世家,主要表現在良好的家風上。把子女培養成優良家風的繼承人,發揮家族的特色,提升家庭的名聲,則是世家努力的目標。

子女是社區參與的分子,是未來的主人翁

全球化的浪潮,促進了世界大同理想的實現。但是大同不是一同,不可能忽視小異的存在,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仍然保留相當的差異性。國家的特色不應該完全被抹殺,否則世界各地完全一致,勢必導致人類的退步,世界也將陷入毀滅的危機。

國家的特色主要依賴社區來塑造,因為一國之內,也需要保持大同小異的情況,才能夠均衡發展而不偏倚。社區的觀念,主要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現代化。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聯合國的積極倡導下,社會建設被視為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有計劃地引導社會變遷、促進民生基層建設的有效途徑。社區是地方民眾共同生活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活動在一起,歡樂在一起,培養出共同的情感,也享有共同的文化。

社區的活動,需要民眾的熱情參與。最理想的情況莫過於全員參與,大家一起來參與,共同規劃和執行。子女從小參與社區活動,長大以後,自然能成為國家的主人翁。使家風融入社區,更能增加社區的多樣性。若是能夠為鄰裏所接受,成為社區文化的主流,那就更為可貴了。

這些重大的意義,必須親子關係良好才具有正麵的價值,否則骨肉相殘,比什麼都可怕。父母日漸蒼老,子女卻一天天長大,子女殘害父母不但難以提防,而且抵擋不住。子女的惡劣行為敗壞家風,造成家門的不幸。倘若家族的名聲因此而蒙羞,父母的罪過實在不小。親子關係不好、家人失和導致家庭不安,還會影響到鄰裏社區,令大家都躲得遠遠的,避之唯恐不及。

可見親子關係並不是單純的家務事。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指的是善良和睦的鄰居。唯有親子關係良好,才有可能善盡守望相助的責任。如果親子關係不好,簡直就是惡鄰,怎麼可能比遠親來得更好呢?

家族的香火固然需要延續,但是家族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家族的團結以及榮譽,實際上都以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基礎,再向外擴大,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甚至世界的繁榮,都有賴於親子關係的合理調整。

良好親子關係的主要表現

家人溝通良好,共同享受親情,家庭溫暖愉快

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人體諒“子女不好做”。專家學者喜歡說“代溝”,好像兩代之間有一條橫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有沒有代溝,完全看父母怎麼想。認為有,它就活生生地存在;認為沒有,它便不能產生作用。代溝隻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家人的樂趣,主要在於溝通良好。隻有家人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一家人父母心中有子女,子女心中也有父母,才能夠愉快相處,讓彼此充滿溫暖的感覺。

譬如做母親的,最好對女兒的行動了如指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女兒在母親身邊若無其事地喊叫“媽媽”的時候,有的母親立即會露出凶得可怕的眼神,逼問女兒想說什麼。請問女兒會不會害怕得把原本要說的話一下子咽回去,甚至影響到以後真正有事也不敢稟告母親?

父母平時應該多和子女談心,而不應該“無事說大道理,做錯事就教訓”。經常保持密切的關係,充分了解子女的心靈動態,一家人自然會溝通良好,不受代溝的影響。

父母要想讓子女把自己當做商量的對象,父母就應該也讓子女知曉自己一天的生活。不能借口工作忙碌或者認為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談心,以防日久產生代溝,被專家學者不幸言中,這樣不但會失去家人的關心,也讓親情日益淡薄,而家庭的溫暖愉快就更談不上了。

鄰居樂於互動,參與社區活動,在快樂中成長

親子關係良好,鄰居就會樂於往來互助,各種社區活動,無論是家庭參與還是個人參與,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今日的社區,實際上比往昔我們所重視的家族還要重要,因為社區的形成,是民眾自動自發地自然塑造而成的。

我們通常都會十分關心我們和我們的住家、我們和周遭的人以及周遭的環境有著什麼樣的關係,自己所居住的社區有哪些產業、資源、景觀、文化和居民。我們必須衷心感謝祖先的努力,留下這樣美好的自然環境,譬如清淨的空氣、清澈的河川、甘甜的水源以及鬱鬱蔥蔥的樹林。不論是山村的茅屋、整齊的梯田、具有曆史記憶的街道、充滿喜悅的割稻情景或者是高樓大廈、寬廣的車道、繁榮的街市,都需要子女趁著年幼,熱心參與相關的活動,以堅定決心,長大以後好好把這一片壯麗景觀繼續守護下去。父母帶著子女參與鄰裏的集會、社區的活動,不但有利於社區的發展,而且子女還能夠在快樂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