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東北過年?你沒有搞錯吧?按我們的習俗,初二才能去看戴娜(注:丈母娘)的哦!”
這一好奇與感歎兼並的追問,讓莫念慈好不尷尬。作為商人,他本來已習慣於用“流通與效益”來思考問題,在他看來,無論是貨幣,還是商品,隻有不斷流通,才能產生效益,流通的速度越快,效益就越大。難道人的流通不是這樣嗎?莫求安不停地穿梭在兩個家庭之間,兩個家庭都從中獲益,應該不錯吧?於是,他回答道:
“求安的戴娜在東北,路途遙遠,隻有破例了。”
“你們一旦開了頭,以後恐怕就難改了,求安不就成了倒插門的女婿了嗎?”
莫念慈笑得尷尬起來:“不至於吧?”
中國農民往往如此,對鄰居的任何事情,都非常關心,並樂於幫助,他們往往認為,別人是需要關心和幫助的。殊不知,過度熱情的關心,不但不能慰撫別人,還往往讓人陷入尷尬和失望的境地。
莫念慈現在正慢慢地陷入這樣的境地。所以,當張瑞珍出來問:“貼好了嗎?上下聯沒有貼反吧?”莫念慈很不耐煩地說:“就你聰明,你來貼吧。”
張瑞珍:“你今天沒有吃錯藥吧?發什麼火?”
莫念慈眼睛一瞪:“你才吃錯藥呢!”
張瑞珍一看這架勢,覺得很不對頭,也覺得很委屈,眼淚突然湧出,她轉身就往房間去了。
也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莫念慈對著張瑞珍的背影喊:“我快貼好了,你準備好拜祖的三牲吧。”
但這帶有命令色彩的祈求沒能撫平張瑞珍受傷的心。人心是最為脆弱、最易受傷的,你不驚意的一個行為,甚至是不驚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可能使別人的心傷痕累累。莫念慈莫名的衝動就這樣傷害了張瑞珍的心。
看見張瑞珍沒有回應,莫念慈心裏也慌了起來。要知道,從結婚到現在,他幾乎沒有對張瑞珍吼過。張瑞珍不嫌他家窮嫁給他,他一直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最大的褒獎!也是他今生今世最大的福利!張瑞珍全力支持他創業,更讓他覺得,她是他的心靈導師,生命的恩人。對如此優秀的女人,自己今天怎麼會點火燒她呢?他後悔了。他仿佛自言自語地說:“要是求安在家就好了。”
他想到了兒子,也想到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於是,他悄悄地給莫求安發了一條短信:“你媽媽不舒服,你給她打一個電話問候她吧。”
信息發出不到一分鍾,莫念慈就聽到了張瑞珍很有樂感的聲音:“我沒有什麼事的,小小的感冒而已,你放心吧。你在李布寧家過年,要乖一點哦。”
孩子關切的問候,是治療母親心病的最佳良藥,這是每一個細心的男人都懂得的。
果然,不出三分鍾,張瑞珍走出房間時,已是春風滿麵了。
貢品擺出院子裏的貢桌上後,莫求安的爺爺奶奶從樓上下來了。他爺爺對他奶奶說:“你一定要記得,替求安拜拜先祖,拜拜各路大神,要祈求先祖和神靈原諒求安的缺席,最重要的,是請先祖和神靈賜給我們一個孫子。”
莫求安的奶奶說:“我早知道了,不用你教我了。”接著,她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眼睛微閉,念念有詞禱告起來。
莫念慈和張瑞珍也順從地跪在她的身旁磕頭拜了起來。
在家裏祭拜 結束後,莫念慈帶著張瑞珍去祠堂祭拜先祖。
當他們帶著貢品來到祠堂時,祠堂裏早已是人聲鼎沸,香煙繚繞了。鄉親們互相祝賀,互相問候,好不熱鬧。
忽然,一鄰居發現不見莫求安在場,就追問起來:“求安呢?怎麼不來?這可是他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哦!”那個“哦”字,聲音拖得很長。
莫念慈聽出了鄰居的弦外之音,按莫家莊傳統,新婚後的第一個春節,新人必須親自到祠堂祭拜先祖,以求平安生子。此前,曾有鄰居因為外出打工沒有履行職責,結果,連生三胎都是女兒的。在農村,沒有男丁續香火,就算你再有錢,也沒有地位,因為沒有兒子,意味著斷子絕孫,這是最大的不孝。
鄰居的話,讓莫念慈心慌起來,他想,他一定要多拜幾拜,彌補兒子缺席的過錯。
擺好貢品,點燃香燭,斟上茶酒,莫念慈拉上張瑞珍,撲通一聲,跪地就拜。隻見他倆雙手合十,額頭貼地,祈禱聲如洪鍾:“敬請列祖列宗原諒求安的不敬,我們已備上厚禮孝敬你們,請你們多飲幾杯,我們替求安拜你們了,請列祖列宗保其平安,保其明年生一個兒子。”
莫念慈莊重的祈禱聲,讓在場的每一個人仿佛都置身在神仙環繞的聖境,連剛才還在打鬧的孩子也停止了打鬧,大家都神態嚴肅,跟著禱告起來。
嫋嫋香煙越來越濃,香煙沿著屋簷扶搖直升,又漸漸擴散,它們能給莫求安帶來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