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 3)

欒天聽得一糊糊,難道自己的母後真個老得糊塗了?說話這長矛對盾牌的,一點兒也不對頭啊。疑問的眼神讓那個有點神情迷茫的孝平太後感觸,急他所急道:“你聽母後說,當時你父皇任命長孫嘉榮一事,正是出於無奈,你猜猜這是為何?”

“兒猜不出來。母後,你就直說了吧,習費老將軍不是外人,我也更是您的親兒子。咱們一家子人,還有什麼能說不能說的啊。況且現在習老將軍的女婿,欒王已經成了我昌平國的太子殿下,即是未來的皇帝,因此沒有任何事情是他不能聽的。你就放心地說吧。”

孝平太後道:“嗯,你說得也對。那我就告訴你吧,長孫嘉榮,隻是你父皇逼出習老將軍的一隻棋子。因為他知道習老將軍是無論如何都不想看到昌平國像大曹國對我們一樣的,隻是一味蠻橫地征討,沒有一點兒節製,或者說規矩。”

“母後,你怎麼可以那樣說父皇。他老人家雖然走了,但留下的這個治理昌平國的業績還在,而且這都是事實,一點一滴,昌平國從上到下,都是他老人家治理出來的啊。”

“你聽母後說,正是習老將軍他有一顆正直的心,不肯做那些有損國格的事情,所以你的父皇才在心底處認定是他。要讓長孫嘉榮先掛帥,就是要把習老將軍給逼出來。因為他首先已經在你父皇麵前表了態,是不肯出征的。但長孫嘉榮是個嗜殺的人,正因為沒有為將之德,所以你父皇才用他。最後習老將軍才不得不出山,幫你父皇完成了征討大曹國的大任。但他隻征而不占,攻下大曹國皇宮後,把財物等全數運回了昌平國,其它事務,幾乎做到了一個將軍所能夠做到的極致,他對大曹國愛護有加,視大曹國的子民和昌平國一樣,都加以善待。所以你父親一氣之下,就罷免了他,並且揚言要殺了他。但習老將軍沒有任何的怨言,還對前來行刑的人說,請告訴皇上,如果大曹國的人膽敢再入侵,或者淮南國的人膽敢再入侵,他也一樣會奮勇退敵,把敵人拒於國門之外的。因此自己作為一個臣子,已經盡了為臣者的本份,雖然身死,已然沒有任何的遺憾了。其實當時,你父皇就在行刑台上,隻是沒有讓習老將軍見著罷了。聽了他的這一番肺腑之言,當下你父皇就放了習老將軍,但從此與他說,叫習老將軍永遠都不要入朝為官,賜了他錢財後,打發他回東州養老去了。你現在知道,為什麼習老將軍立了那麼大的功勞,而你父皇卻要把他棄之不理的道理了吧。”

“母後,習老將軍,原來你有這樣一段君臣之緣份,朕一切都明了啦。你之所以一直沒有像太師龍浩般,從先朝輔佐到朕,就是因為你一直信守著與父皇的約定。現在朕已經在位多年,而父皇也已經仙去,因此你才肯毅然決然出山,前來輔佐於朕。真是苦了你了。將來朕還要有更多的事情要多多求益於你,到時候自有分曉。”

習費忙道:“皇上,不可,萬萬不可。現在皇城初定,你就有這樣一個決定,外人怎麼看?世人怎麼看?而且北疆戰事未了,如果你就這樣大封天下的話,會寒了眾臣眾子民們的心的。臣即使是有點微未之功,也斷然不會在昌平國沒有戰事的時候,還屍位素餐,一直把這大將軍給做下去。”

孝平太後奇道:“為什麼不可以?人家龍浩求還求不來呢。”

習費辛苦地道:“太後,您老人家容稟,因為臣也是一個人,一個有良心的人。一個知道感恩圖報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臣一直以來,就是把事君如父,上下尊卑看得極重的一個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因此臣心裏有一把標尺,把自己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所謂君子行事,坦蕩明了,創建而不占有,遠觀而不多玩,國事如此,家事私事都是如此。還請皇上和太後明查習費之心意,如果你們還感念習費昔日有點功勞的話,就請在北疆戰事一了的時候,讓老臣回東州城去,已經六十幾歲了,老骨頭還能夠在馬背上顛簸多久?太後,如果你不答應老臣,老臣就長跪不起,直到身死,臣已經是一身毒了,就算跪死了,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