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肅清了西門,要追往北疆找易元森報仇來了。
習費和孝平太後,這回卻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他們回到了皇城裏的禦花園,那裏是整個皇城被侵事件中,最沒有受到波及的地方,一切的假山風景,湖光山色都和從前一樣,甚至花兒謝了,草兒長了都沒有人修剪。因為易元森哪裏有心情管這個,之前那些宮裏侍候皇帝和太後的宮人,要不被殺,要麼放逐,要麼自己逃了。
整個禦花園在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下,頓時被易元森給封存下來,心想哪天有空了,把皇帝欒天給趕下台,自己身著龍袍,當了這昌平國的家後再開啟來,享受享受。卻沒有想到享受不成,最後自己挖了個陷阱,把自己給栽了進去,身首異處,連個狐死首丘都沒有做到。真是個可憐的主,其實他想成事,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隻是他在起義的時候,沒有照顧到整個的全局,否則自己手裏那麼多人馬,在昌平國幾,很輕易地拿下了皇城,又得了那麼多的糧草和子民,下詔立了個假皇帝,這一切都做得並沒有錯。但他又有一樣壞脾氣,那就是非常的暴戾。愛殺誰殺誰,因此在昌平國老百姓的心目裏,他就成了人意的閻王,大家想活都不拜神,而拜他和他那個力大無窮的弟弟易元達。
沒有經營好已經侵占的皇城,慌慌張張下新朝開張,但天底下的人都知道,易元森決不會成事,因為他對時機的掌握一點也不到位,想得天下,首要之務就是人心,得人心者,首要之務就是散財與恩於民,在百姓中樹立起了權與威,恩與義,這個時候才可以令行禁止,對內講的是一個規字,對外講的是一個矩字。內方外圓,百姓百官一起治,這樣才可以讓皇城死而複生,得到滿城老百姓的擁戴,繼而在事實上和法理上都占據了一個高地,形成與逃難在外的皇帝欒天對峙之局,再一點點爭取邊關將領的支持,自己也有這個資本。最後再一步步纏食欒天的江山,直到最後刻欒天,殺欒天,把欒氏一脈全都貶為素人,自此改朝換代,完成自己強大壯大家族的使命。
可一切都像是命裏注定的一樣,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才能,而沒有與才能相輔相成的性格。才讓他和他的兄弟兩人走上了這條隻是造反,而沒有成功改朝換代的道路。讓人痛惜,讓人扼腕長歎。
習費見到了孝平太後,她老人家正在皇帝的親自照料下,一口口喝著小米粥,見到老臣習費進來,這個自己在年少時,就已經認識的三朝元老,如今已經成了個頭發花白,幾乎和自己一樣衰老的人兒了,當下心有所感道:“習老將軍啊,咱們都老啦。這昌平國的未來,也是要年青的一輩去管理了,咱們好不容易有一個打開來的局麵,先皇在位時,幾次叮囑你要好好的看管新皇,可你寧願辭宮不做,也不願意再參與朝政。而這蝶兒嫁給了陽兒後,你卻有了這個心情。老身也很想知道,是不是你對我家正兒有什麼意見啊?”
老太太這一番話兒,差點沒有讓欒天手上的粥碗給掉到地上,不是他不夠穩重,也不是他對習費有意見。可一聽母後這一問,好像他和習費之間真就有君臣不和的樣子,當下也順著孝平太後的意思,望了習費一眼。習費謂然長歎一聲,摸著劇烈疼痛的胸口道:“太後啊,老臣就是一個快要入土的人了,你要是因為這次沒有盡早營救您老出來,而對老臣有所不滿的話,老臣向您老請罪,著士兵們把我推出去斬了吧。”
“嗬嗬嗬,你這個老家夥。沒有本宮的諭旨,和皇帝的聖旨。你們誰都不許死。要走也是我這個當頭的先走。”此話一出,欒天嚇了一跳道:“母後……。”\t第二十七章前因“聽我說,習費老頭兒,他是輔佐過你的先皇,和皇祖的,正兒,這裏沒有外人,我們又是親家,陽兒不在也等於是在的,我就和你一並把事兒給說了吧。這王老頭兒,他雖然是個將軍,但他是個有德行的將軍。之前你父皇要征討大曹國,你可知道是何事所起?”
“母後,這事皇兒知道,是大曹國三番五次的到我邊境一線搶劫子女財綿,因此才一怒之下,斷然伐大曹國。”
“嗯,你隻說對了一半,因為那個時候,我昌平國內災荒四起,百姓們流離失所,天災人禍不斷。正因為這樣,昌平國的統治芨芨可危,剛好大曹國的挑釁,把你父皇的注意力給吸引去了。昌平國人強馬壯,可就是在治理百姓上出了問題,因此才極需要一聲戰爭,來贏得舉國的愛戴。當時是長孫嘉榮成為了征北大將軍,這不是你父皇的意思,又是你父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