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帝王之術(2 / 3)

這可不是事!從來都不是事!

當初突厥人打來,李建成要遷都放棄長安城,並不完是李建成膽不敢與突厥人一戰。李建成也是平定過山東群雄的豪傑,戰場上打過仗的,雖然他的軍功沒有李世民顯著,但他作為世子,後來的太子,本就是不該衝鋒陷陣的,這並不能成為詬病他的把柄。當時他要遷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遷都到洛陽之後,他可與山東士族聯係更為緊密,讓他的太子之位更加的穩固。

李世民雖在洛陽開府,但洛陽城,一直都是李建成的勢力。起兵之前,他就在洛陽城經營多年,擁有龐大勢力,收服了盧姐之後,洛陽城從上到下,部都被他掌控在手裏。這也是為何李建成死後,盧姐會把洛陽城當成繼嗣堂的大本營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盧姐麵對李牧的時候,半點也不緊張擔憂的原因。洛陽城上上下下,與繼嗣堂,與李建成牽扯甚密,早已脫不開幹係。李世民當年在洛陽的時候,就處處掣肘,李牧年紀,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在盧姐的眼中,並沒有把李牧當成是對手,隻是一個還不錯的年輕人,超過一般世家的俊彥,但也就如此了。盧姐對李牧的關心,很大一部分,是源於王鷗和他的關係,若沒有這層關係,她未必會浪費這麼多精力在他身上。

而李世民當年極力勸諫,留在長安城,和李建成的想法如出一轍。

李世民雖在洛陽城開府,但他的根基,實際上是在長安城的。所謂秦王府舊將,多出身隴右。手下的百戰精兵,也都是隴西、關中子弟,因此,長安城才是他的根基。他所想有所作為,隻能依靠這些人,留在長安城,保他們的利益與根基,如此這些人才能為他所用。

而李淵故意把兄弟倆調換‘大本營’,也是一種帝王平衡之術,想法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就是實踐的時候出了點問題罷了。

長孫氏的根基,也在長安。若李世民遷都,百官勢必也得跟著過去。在洛陽城,長孫氏隻有一個宅子,上上下下根基無。可以這樣,到了洛陽,兩個長孫氏捆在一起,都不一定有博陵崔氏的一半兒。這不是他做吏部尚,或者他是皇帝的大舅子,就能夠彌補的差距。到底,長孫氏不是他長孫無忌一個人,這個家族,上百號人,靠的可不是他做尚的俸祿。家族的產業,根基都在長安,真到了洛陽,從誰的口裏搶吃食,誰能樂意?

長孫無忌想到可能的後果,也顧不得委婉了,急忙問道“陛下可是打算遷都?”

李世民並不意外長孫無忌有此一問,道“遷都,朕沒有想過。但朕欲效仿前朝,在洛陽設陪都,行兩京製。隻是目前時機還不到,得李牧這一年做得如何了。”

李世民笑了笑,道“他能做得好,自然好。他若做的不好,也不影響什麼。朕明年去洛陽時,讓太子監國,你來輔佐他。正好明年他也該行冠禮了,到了該曆練曆練的時候了。”

聽到這些話,長孫無忌的心才放下。到了一聲‘諾’,又坐了下來。

李世民這幾句話,傳達出的意思不少。

首先,可以解除心頭憂慮的是,李世民沒有打算遷都。也就是,長孫氏的根基不會動搖,不用去洛陽跟那些門閥搶吃食了。再就是他頭一次從李世民嘴裏聽,他欲效仿前朝,行兩京製。

兩京製並不新鮮,甚至在中國的曆史上,要比單一都城的時間更長。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夏朝大禹都陽城,而別都安邑。商朝前期有三亳,後期都城殷。西周初年設立雒邑,又設成周為都城,監視殷商舊民。

戰國時期,燕國在武陽設下都,趙國在易陽設立信都,魏國以鄴為陪都,齊國有五都。秦和西漢京師在長安,在洛陽設置南北宮,新莽以長安為新室西都,洛陽為新室東都。追溯起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施行過。哪怕是千年之後,到了明朝,也有南北兩套朝廷,還是兩京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