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蹙眉,道:“這有什麼區別麼?”
“自然有區別。”李牧解釋道:“例如,吐蕃地處高原,咱們中原人到了高原,幾乎生活不了。而突厥所占之地,很大一部分是沙漠戈壁,不毛之地,萬物不生,也不適於生存。而高句麗,半數疆土苦寒,冬日漫長,皚皚白雪,與中原腹地之氣候大不相同。這樣的地方,占之何用?”
魏征忍不住插話進來,道:“大國威服四海,難道還有不占比占了更好的道理麼?”
“著了!”李牧接過話道;“這裏頭便涉及到一些事兒要明白了,道理也很簡單。請魏公答我,若是占了吐蕃,吐蕃的人,你殺還是不殺?”
“自然是不殺,子興仁義之師,豈能妄動殺戮?”魏征話裏有話,顯然指的是李牧屠城的事情。
李牧也不惱,像是沒聽出來似的,繼續道:“若是不殺,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吐蕃數百萬人口,便是數百萬張嘴巴,大唐占了吐蕃,就要養活這些人,怎麼養活?誰來養活?”
魏征一愣,旋即反應過來,道:“原本他們也活著,怎麼換了大唐統治,他們就活不了了?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難道不比從前活得好?”
“自然不能。”
“怎麼不能?”
“就是不能!”李牧直截了當地指出來,道:“試想一下,若大戰起了,首先便是耗損了兩國的國力,雙方都要死傷,都要消耗糧草。一戰之後,吐蕃國滅,大唐也損失不。若是不占,大唐可擄掠吐蕃剩餘物資填補己身,但若占了,不但沒有補給,反而可能麵對一國承擔兩國損耗,倍傷元氣。”
“且,吐蕃如今還是上層貴族,底層奴隸的結構。吐蕃的奴隸,生活不如豬狗。而在大唐,基本上已經沒有這樣的奴隸了。若占了吐蕃,對待吐蕃的奴隸,是以什麼標準?若按照從前的標準,大唐與吐蕃無異,談何王者之師?若按照大唐的標準,從豬狗變成人,這多出來的花費,誰來填補呢?”
魏征不話了,算賬這件事上,他永遠也不過李牧。
李牧看向李世民,道:“這也是臣為何不主張打仗的原因,若非必要,在國力還不足的情況下,隻要打仗,無論輸贏,都是輸。還有,臣想請陛下思考的事情是,即便這些問題都不出現,大唐把四夷都滅掉,納其民,占其地,便可以長久麼?”
“那西邊,大唐以西是突厥,突厥以西有西域諸國,而在西域諸國更西,有波斯,有大食,這下何其廣闊。陛下打敗了現在的四夷之後,還會有更加強大的四夷,難道要連年征戰無止無休麼?大唐的皇帝,世世代代都要去打仗,不顧百姓的死活麼?陛下,這顯然是不對的。”
李世民緊皺眉頭,有些不悅。他是一個戰場出身的人,骨子裏留著軍人的熱血。若不是國力牽扯,他早禦駕親征,平定四方了。但李牧現在卻,這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他即便理智上認可,心裏也接受不了。
“那你,怎麼做是對的?”
“陛下,四個字,以德服人。”李牧認真正色道:“就這倭使這件事,臣想提個不成熟的建議。臣想請陛下成立一所專供外國人讀書的學館,教化這些蠻夷。讓他們學習大唐的文字,禮儀,製度,典章等等,陛下試想,若是這些番邦國,一切都如大唐一樣,那即便大唐不占領他們,他們不也如同大唐的屬地一樣了麼?”
“等等、”李世民打斷李牧的話,道:“可是剛才朕怎麼聽你話的意思,好像是不想答應倭使,怎麼又改主意了?”
“有分別的。”李牧解釋道:“臣想給他們的是文化和禮儀,但有一些東西,臣並不想給,也不能給。”
“你指的是什麼?”
“比方,技術!”@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