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創辦軍校(1 / 3)

正文

“技術?”

技術的概念,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腦袋裏還沒有。技術的重要性,他們也認識得不是很清楚。這一點,從曆代遣唐使從唐朝獲得多少東西,就能夠判斷一二。

唐朝時期,倭國前後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當時的倭國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通過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餘人。中國的許多律令製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他們傳入倭國,推動了倭國社會的革新。

倭國的“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範製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製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甚至禮儀方麵,也“男女衣服皆依唐製”,連曆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讚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倭國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倭國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倭國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但這些,都不算什麼。真正養虎為患的,是傳過去的技術。

冶鐵術,讓倭國有機會打造出更超中原的鋼材。模仿唐刀樣式打造的倭刀,實用性更勝一籌。到了明朝中葉,倭國浪人橫行沿海,依仗的便是這鋒利異常的倭刀。

還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基本都被搬運到了倭國,成為了‘具有倭國特色的文化’,以至於後世中原失了傳承之後,倭國竟堂而皇之的,大言不慚地是他們自己的發明。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高麗。因此,李牧的話,也不僅僅指的是倭國,防備的也不止是倭國。

李牧把緣由了一遍,李世民等人還是有些不以為然。在驕傲的大唐君臣心中,倭國這種撮爾國,怎麼可能對大唐造成麻煩,相反,他們覺得李牧有點氣了。朝上國,當有朝上國的氣度,斤斤計較能叫朝上國麼?

怎麼都不通,李牧也有點惱了,氣急敗壞道:“反正我就是不給,管不了別人,我管得了自己。”頓了一下,李牧又道;“還有內務府和工部,陛下要是還用臣,就得聽臣的,要是陛下不用臣了,愛給誰臣都不管!”

李世民見李牧真的急了,雖然不知道他為何如此激動,但是不用他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必要為了此事,讓他憋一肚子氣。畢竟跟這些‘撮爾國’相比,李牧的重要性顯然是更大的。

“好了,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朕不管你就是了。”李世民把話往回拉了一點,道:“朕要的是銀礦,把銀礦給朕搞過來,你想用什麼交易,自己定奪吧。做生意還是你擅長,怎麼都不會吃虧。”

“臣謝陛下了。”李牧餘怒未消,謝恩也謝得十分敷衍。李世民卻並不在意,轉而看向魏征,道:“魏公不是有話麼?時候不早了,吧。”

李牧聽著話中有話,看向了魏征,道:“魏公有事?”

“為錦衣衛的事情。”魏征正色道:“聽聞你要把錦衣衛帶去洛陽?”

李牧皺眉道:“誰是你啊,什麼就你啊,我沒有爵位嗎?”

魏征嘴角抽了抽,道:“你是侯,我是公,不稱你的爵位也不算無禮,別回避我的問題,你是要把錦衣衛帶去洛陽麼?”

“沒錯!”李牧理直氣壯地承認了,道:“錦衣衛乃是我一手創建,所有的用度——”提起這事兒,李牧就生氣,盯著李世民,一副指桑罵槐的語氣:“所有的用度,都是我自己掏的錢,找誰要誰都不給,走內務府的賬也不成,自己花錢養的兵,為何不能帶走?”

這叫人話?

魏征氣得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指著李牧顫抖道:“李牧,你自己琢磨琢磨,這話得通麼?要是有錢就能養私兵,下還不亂了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