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破局之法(3 / 3)

這次領軍出征,雖然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勞,但好在也沒有背負責任。雖然鞠文泰算是死在了他的手中,但與李牧隨後將計就計做的事情相比,就完全不算什麼了。而且侯君集找李牧談過了,得到了李牧的默許,他回到朝中之後,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成是李牧的計謀,這樣無論功過,都在李牧一人身上。

隻是等了今日,按道理朝廷應早就收到了飛鴿傳書回信了,但卻比預想中的要晚。

晚了兩。

回信有兩個紙條,一個紙條是給李績的,讓他輔佐李牧,一切聽從李牧的安排。

另一個紙條就比較值得玩味了,是給侯君集的,李世民嚴令侯君集,一定要把李牧帶回長安,而且還特意點明了,不必瞞著李績和李牧,可直言不諱。

這是什麼意思呢?

饒是李績與侯君集二人,都是位高權重的大將軍,經曆過風風雨雨,卻也是未曾見過這樣的怪事。

若看給李績的命令,陛下是十分信任李牧的,之前侯君集已經事無巨細,都稟告給了李世民。也就是,李世民已經知道,李牧滅了高昌,殺了數千人,甚至還想讓他的老丈人做高昌國王。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仍然把大權交於他手,這種程度的信任,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君王對臣子的信任,就算是太子親臨,李世民都不可能給這麼大的權柄。

但若看給侯君集的命令,則又是另一番味道了。雖然李世民沒有點明,但他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侯君集的任務就是把李牧不惜代價的押解回長安。

陛下這是要對李牧動手?

可若陛下對他不滿,又為何給予權柄?給予權柄承認李牧的所為,他便是有功之臣,難道陛下要做殺功臣的事情?

二人百思不得其解,正好這時候,李牧回到了定襄。侯君集和李績二人也沒有瞞著,把兩個紙條都拿給李牧看,李牧看過之後,也並未解釋什麼,隻是笑了笑,隨後便把紙條還給了兩位大將軍,找李思文準備會盟儀式的事情了。仿佛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過似的。

……

大唐與突厥結為兄弟之國,絕對是一件大事,不管是對大唐和突厥,還是西域的各國來,甚至吐穀渾、吐蕃、薛延陀,高句麗等,全都是一件大事。對吐穀渾,吐蕃這些大國來,突厥和大唐的聯合,不止讓他們對大唐的窺伺無機可乘,還有可能因大唐與突厥的聯手,而損失自己的大片國土。

而對龜茲、焉耆、若羌、樓蘭、且末、宛、戎盧、彌、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車、疏勒、尉頭、溫宿、尉犁、姑墨、卑陸、烏貪訾、卑陸後國、單桓、蒲類、這些國來,沒有了大唐的牽製,他們很有可能遭到西突厥的吞並。

因此,大唐要跟突厥在定襄舉行會盟的事情,各方勢力都非常的關心。有道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道聽途總不能當真,自然要親眼瞧一瞧,探聽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聽聞會盟在即了,大唐與突厥都分別接到了不少國的使節的詢問,言語或許不同,但是意思都是一樣,都是想問一問,能不能到現場觀禮。

會盟儀式是大唐這邊準備的,泥孰自然要派人過來詢問。李牧自無不允,放話出去,不但允許觀禮,還要好好招待各國的使節,把他們的名字,以及代表的國家,刻在見證此事的碑石上麵,供後世之人紀念。

得到了這個答複,各國更加積極了。李思文做了一個統計,最終確認能來觀禮的國家達到了三十二個,西域大大的國家,全都加起來,也不過四十餘,這等於是西域八成以上的國家,除了過遠來不及的,都派來使節了。

而張勳也沒有閑著,他手底下的細作,全都發動了起來,通過各種關係聯絡各國,一個翁婿互相配合編織起來的大網,在不知不覺中,把所有人都網在了當中。

大唐技師@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