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我為刀俎你為魚肉(恭賀塵年舊詩榮升盟主!)(1 / 2)

氣氛一度非常尷尬。

這也不能怪鞠智盛,任何人的心思被當麵戳穿,反應也都大體如此。同時他也明白,李牧沒有趕他走,事情就有緩和。隻是一時之間,他不知道些什麼。

李牧也不著急,他知道鞠智盛終將妥協。

“侯爺……”過了很久,鞠智盛終於開口,顯得有些頹唐,歎息道:“這次的事情,雖有匪類猝然發難的緣故,卻也暴露出了高昌的國力,國寡民,便是區區兩千馬匪,都可在高昌縱橫無忌。王不敢再與侯爺繞彎子,再遮掩便是愚人所為了。”

“高昌的地理位置,侯爺應當清楚。西有西突厥,南有吐穀渾,北側金山、結骨、薛延陀,東側便是大唐。原有東突厥在時,牽扯諸方勢力。高昌遊走於夾縫之中,尚能喘息。但自大唐陛下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僅四年便滅掉東突厥。東、東北、東南,大唐一家獨大!”

“大唐皇帝陛下,乃是一代雄主,誌向廣大,父王心知肚明。曆朝曆代,中原王朝強大時,無一不經營西域。高昌地處西域門戶,首當其衝。或許在大唐君臣看來,高昌國,疥癬之地,不足為慮。但我鞠氏一族,自漢以來,經營高昌之地,已有數百年。祖宗基業,怎忍相棄?此番朝見子,便是想,盡己所能,保全而已。”

“如今看來……”鞠智盛歎息一聲,道:“子孫無能,恐做不到了。即便大唐皇帝不征高昌,西突厥東進也不會放過高昌。即便西突厥沒有東進之意,隴右的馬匪,高昌也應付不了……祖宗基業,在我父子這一代,再難維係——罷了,此意,如之奈何,唯有國滅身死,殉國以報祖宗了!”

罷又是大哭,李牧在旁邊看著,卻想笑。

這個高昌世子還真是表演型的人才,一計不成又來一計,剛才是用騙的,現在改成博同情了。不過這也正合了李牧的心思,見他哭泣,李牧趕緊寬慰道:“世子不必如此悲傷,情況還沒有壞到那種程度。剛才我聽世子起高昌所處的境況,有一件事疑惑不解。世子啊,你是聽誰,我大唐欲征高昌?我伺候在陛下跟前,為何從未聽過此事?”

鞠智盛已經心灰意冷,道:“侯爺不要戲耍王了,這不是明擺著的事情麼……高昌正處在大唐西進之路,大唐若想恢複古絲綢之路,如何會放過高昌?”

李牧不解道:“莫非高昌心向突厥,要與我大唐為敵麼?”

鞠智盛急忙辯解,道:“這如何可能!高昌國人乃是漢裔,與夷狄怎能混為一談!若高昌心向突厥,我父子怎會來朝見子!高昌彈丸之地,心侍奉還來不及,怎敢違抗上邦?”

“這便是了!”李牧奇怪道:“既然高昌心向大唐,為何還如此戰戰兢兢?我大唐是要恢複古絲綢之路不假,這與征伐高昌有何關聯?聖子不興無名之兵,高昌若誠心歸附,大唐乃中原禮儀之邦,必將善待,你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鞠智盛愣愣地看著李牧,他有點搞不清楚了。他不知道李牧是在侮辱他的智商,還是確實如此,但事到如今,就算是假話,他也隻能當真的聽了,喃喃道:“侯爺莫要笑,大唐真無征伐高昌之意?”

李牧擺擺手,道:“我在朝中,算是一個閑散之人。你也知道,我管的是內務府,與朝堂不相幹。朝中諸位宰輔如何想,我是不清楚的,但我觀陛下的言語,沒有聽出想要征伐高昌的意思。前些日子聽聞使者,你與你的父王要來長安朝見的事情,陛下還龍顏大悅。,自古以來,番邦朝見,都是憂慮重重,從無父子一同前來之舉,而高昌國主卻這樣做了,足顯高昌國主之誠意。世子覺得,這是好話,還是壞話?”

“自然是好話!”鞠智盛激動了起來,起身麵向太極宮方向深施一禮,感歎道:“大唐皇帝陛下,果然是胸襟如海,可憐我父子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在是大罪、大罪也!”

李牧笑道:“還是那句話,我了不算,隻是一些道聽途,還得世子自己掌握。不過以我看來呀,高昌若是誠心歸附,幫助大唐與西域通商,再有我到陛下麵前美言幾句,應該問題不大。”

鞠智盛與李牧打交道多了,已經能聽出點意思。李牧的這句話,有幾個重要的點,一是‘誠心’二字,何為誠心,怎麼才能算誠心。二是幫助大唐在西域通商,三便是要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