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往事如煙(3 / 3)

“若是真來了,這仗必打了。”

李世民喃喃念叨。

情況已經分析清楚,但是高昌國,救還是不救呢?

李世民卻沒拿定主意。

如今高昌國主還有閑心來長安朝見,明西突厥還沒有逼到一定程度。若此時大唐出兵高昌,直麵西突厥,恐怕授人以柄。西突厥可以據此為借口,直接向大唐開戰,正中下懷。

但是若不管,也不行。高昌國地處要衝,雖然兵甲不盛,卻是西域通商的關鍵節點。大唐商人想要去西域,高昌是入沙漠之前最後一個補給站。而西域商人想來大唐,穿過沙漠之後,彈盡糧絕,繼續補給,也離不開高昌。高昌收兩邊商稅,做兩邊買賣,賺的是盆滿缽滿。

若是這樣的地方,被西突厥拿在手中。無異於封死了大唐往西的道路,這對大唐來,可是極大的不利。

怎麼能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李世民隻覺得腦袋都要炸開了。

若是擱在從前,李世民此時肯定已經派人去找長孫無忌了。等他與長孫無忌商量後,再傳房玄齡,杜如晦。再後,才是王珪、魏征等人。

但是自長孫無忌上奏請求修隴右路之後,李世民腦海中經常會閃過李牧的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長孫無忌與自己相交莫逆,長孫氏與李氏休戚與共。但這些,都無法改變長孫是長孫,皇室是皇室的事實。長孫無忌再怎麼忠心,他也會先考慮長孫氏的利益,終究還是隔著一層。

心中有這樣的想法,李世民對長孫無忌,也沒有從前那麼信得過了。同時他也能夠理解,為何長孫皇後一直主張不要重用外戚。這樣做,既是維護皇室,又是對長孫家的一種變相保護。若長孫家權柄太大,他日禍起蕭牆,興許長孫氏都不能保存。

李世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曾多次暗自反省,在這樣的大事上,他竟不如皇後想的深遠。同時他也暗罵了李牧多次,李牧的一句似乎是無心之語,點破了這層窗戶紙。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李世民來,卻讓他失去了一個可以稱之為朋友的人。

“如今這下,朕還能毫無防備的信任誰呢?”

李世民喃喃自語,忽然想起李牧,嘴角不禁勾起了一絲笑容。

長孫無忌不可盡信了,但是李牧,卻還是可以信一信的。也許如他所言,來日他有了家族,也會為自己的家族考慮。但他現在沒有,他連兒子都沒有,孑然一身,現在的他,是可以信任的。

而且他還想到了當年與泥孰的事情,當年泥孰來長安,李淵讓他接待泥孰,一是考慮到身份,泥孰是突厥可汗的侄子,而他是秦王,皇子接待,以示優渥。二是考慮到年齡,他與泥孰年齡相仿,起話來也不至於沒有話題可聊。

如今高昌世子來到長安,李世民讓李牧去接待泥孰,正是效仿當年的事情。據聞,高昌世子也不過二十多歲,雖然李牧才十七,但他想必也不會落了下風去。高昌世子,大唐侯爺,也不算是慢待了他。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想要把高昌世子與滿朝文武隔開。無論最終的決定是怎樣,李世民都不想看到,滿朝文武得到賄賂以後,聯起手來逼宮的局麵。

聖子,必須乾綱獨斷!

腦海中形成了這個念頭,越想越覺得可行。李世民敲了敲桌子,道:“來人!”

高公公去長安縣衙傳旨了,自然有旁人伺候,一個太監進殿,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去把逐鹿侯叫來,朕有事交代他。”

“諾!”太監應聲,退了出去。

這太監剛出去,高公公便回來了:“陛下,長安縣令王仲遠已經來了,殿外侯旨。”

李世民點點頭,道:“那兩個胡人也帶來了麼?”

“帶來了,也在殿外。”

“好,先讓王仲遠進來,那兩個胡人,朕等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