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轉念一想,在意又能怎麼呢?且不大唐剛滅東突厥,急需休養生息,無力再戰。就算可以,作為大唐的君主,難道要為了一個突厥的結義兄弟,興起刀兵麼?
須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國庫空空如也,拿什麼籌措糧草?
而且,大唐距西突厥,相隔何止千裏,就算想幫忙,難道要大唐健兒,穿越沙漠,去征戰嗎?西突厥可不是彈丸國,其勢力雖遠在西域,但附近多年沒有勁敵,隻怕勢力不在東突厥之下。打,就能打贏麼?
萬一輸了,大唐怎麼辦?
諸多心思閃過,李世民已經做出了決斷。無論如何,他是不會為這個結義兄弟出頭了。
這個決斷做出之後,李世民冷靜了下來。他在想,這件事發生之後,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在西突厥,泥孰一直是“親唐派”,這位新可汗,利用泥孰報仇,鞏固地位之後,便對其下手。其心思,很大可能便是不想與大唐修好了。
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東突厥覆滅之後,有不少東突厥的部落,不願歸附大唐,又擔心大唐征伐,不少北上歸附薛延陀,也有一部分橫穿大漠,歸順了西突厥。
突厥人是遊牧民族,他們的規矩,便是征服與被征服。雖然這些部落原來歸屬東突厥,但他們歸附過來,西突厥也沒有不接受的道理,何況百年前,所有突厥人本都是一家。
李世民可以想到,這些歸附的部落,肯定已經把東突厥覆滅,頡利被俘的消息傳了過去。西突厥與大唐修好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二者有共同的敵人。現在這個敵人已經被大唐解決了,形勢逆轉。
西突厥本就是被東突厥趕走的,他們不可能不覬覦東突厥留下的牧場。尤其是河套地區,草場肥美,本就是突厥汗國的王帳所在。雙方此前各自宣稱自己是突厥正統,如今東突厥已滅,沒有人爭搶了,西突厥自然就是正統。
為了這個正統的名義,他們也要回到河套。
新可汗對泥孰下手,很可能就是東征的信號。先掃清內部的“親唐派”,然後厲兵秣馬,揮軍東征。再想到高昌國主鞠文泰此番覲見,李世民更加篤定自己的猜想了。西突厥東征,頭一站就是高昌。高昌國民寡,據兵卒不過五千人,如何能抵抗西突厥騎兵的滾滾鐵蹄?
如此,鞠文泰來長安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他想要求援。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放到奏折上,眼中浮現出疑惑之色。
這鞠文泰既然是來求援的,為何又讓世子提前一步來到長安?而且還密而不報,若不是因緣巧合,王仲遠發現了此事,恐怕等鞠文泰到長安的那,都不會知道此事。
鞠文泰是來求援的,那他的兒子來長安,又是為了什麼呢?
遊山玩水?
李世民是不信的。
手指輕輕敲著桌子,李世民的腦海中冒出了幾種可能。剔除掉他覺得不正確的選項,最後剩下了一種最可能的可能。
鞠文泰這是怕朕不答應,所以讓他的兒子先來一步,疏通朝中重臣為他們話。
一定是這樣!
李世民揉著發脹的太陽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東突厥覆滅,大唐西、北、再無強敵,正好休養生息。雖現已知道,薛延陀虎視眈眈,但薛延陀此前一直被突厥人奴役,無好馬良弓,又有突厥部落融合進去,內部整合也需要些時日。李世民斷定,五年之內,薛延陀不會是大患。等到五年之後,大唐休養生息,薛延陀若想進犯,他也有足夠的信心打敗。
但突厥人不一樣,西突厥在西域已經經營了幾十年。到底是什麼實力,現在還未可知。若他們打過來,可不是薛延陀可以比擬的。
剛走一個東突厥,又回來一個西突厥。大唐還是改變不了強敵環伺的局麵,何談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