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了此人一眼,乃是侍中王珪,道:“朕初時也不信,但朕親自試過了,確實如此。”
王珪立刻道:“臣以為,此物有大功於社稷,逐鹿侯縱奇才,陛下當嘉獎之。”
“嘉獎?”李世民道:“朕也想嘉獎他,但他年紀輕輕,已經封為縣侯,再嘉獎恐怕……”
王珪道:“陛下,您嚐言,賞罰分明。逐鹿侯立下如此功勞若不賞,恐惹非議,臣再諫,請陛下嘉獎逐鹿侯。”
百官麵麵相覷,這王珪出身太原王氏,而李牧剛剛所言沒有給門閥世家一點臉麵,他卻出來為李牧請功,這是為何?而一些人,則是已經看出些門道,心中暗罵王珪果然是人老成精,事事都能先想到一步。
王珪身為侍中,乃是門下省的長官。三省六部製中的‘三省’,的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相當於宰相。他的話,李世民不可不深思熟慮。
李世民沉吟了一會兒,看向長孫無忌,道:“輔機以為王卿所言如何?”
長孫無忌身為吏部尚書,正管此事,想了一下道:“臣附議,李牧此功非同可,不可不賞。臣以為,可改授工部尚書段綸為光祿大夫,工部侍郎李大亮晉工部尚書,升工部郎中李牧為工部侍郎,這樣安排可為穩妥。”
段綸怕死,借著踏查山川的由頭,已經離開長安數年了。他的工部尚書基本就是個架子,李大亮平時做的就是工部尚書的事情。把段綸從三品的尚書升為從二品的光祿大夫,有品階而無實權,最合適不過。李大亮也可借此正名,李牧也得以升遷,兩全其美。李世民想了想,點頭道:“甚好,就這麼辦吧。”
“臣還有一言!”見皇帝聽從了自己的諫言,王珪趕緊又了一句。
李世民皺眉道:“王卿,朕已經聽從了你的諫言,嘉獎了李牧,你還要什麼?”
“陛下,臣以為關於設‘農器監’的事情,安排有失妥當。陛下,若貞觀犁隻在農器監製造,即便投入全長安的工匠都來做貞觀犁,恐怕也難在明年開春之前供給下百姓所需。”
李世民一想也對,便問道:“那依卿覺得應該怎麼做?”
王珪趕緊道:“臣以為,不如讓各郡縣選出一些熟手工匠,來長安學習貞觀犁的製作方法。讓他們回去再於本地教當地工匠製作,這樣可大大提升製作貞觀犁的效率,在明年開春之前,下百姓必然都能用上貞觀犁。”
聽到這,所有人都明白王珪打的算盤了。若貞觀犁隻出自工部,那下百姓隻會感激李牧和皇帝。但若是各州縣的人來長安學了貞觀犁的製作方法,再回去教當地的工匠製作。這個恩情可就指不定記在誰身上了,出了長安到了地方,門閥世家的影響力要大過朝廷。就拿太原王氏來,他們派來的工匠學成回去之後,會在當地這個新式耕犁是工部侍郎李牧的發明,皇帝讓推行下的麼?
那可真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