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雍正故事7(1 / 1)

康熙的兒子裏麵,除了雍正皇帝一脈,唯有怡親王的王爵沿襲最久,從雍正的“允”子輩傳到乾隆的“弘”字輩,再傳到“永”字輩、“奕”字輩,在道光的時候傳到怡親王載垣,後來道光駕崩的時候載垣被任命為“顧命大臣”。1861年,鹹豐在熱河駕崩,載垣再度被任命為“顧命八大臣”之一,不過,在隨後慈禧太後發動的“辛酉政變”中,載垣被賜令自盡。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怡親王”的王爵才恢複,接著到了“溥”字輩,最後傳到“毓”字輩毓麒,因清朝被推翻而結束。

除了怡親王允祥備受雍正的恩寵外,前麵說的那些兄弟基本上都遭到了雍正的嚴厲打擊。在這裏,再交代一下雍正其他兄弟的情況。

先說三阿哥允祉。在當年隆科多宣讀遺詔的時候,允祉是首先向雍正叩首的,但由於允祉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雖然他沒有什麼政治上的野心,但雍正即位後對他還是有所防備的。除了打擊允祉身邊的人外,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後,也曾讓允祉在景陵呆過一段時間,其目的大概也是在政局未穩的情況下,讓允祉遠離京城,防範於未然罷。

在雍正的前幾年裏,允祉作為雍正的兄長,倒是沒有受到什麼直接的衝擊,也沒有擔任過什麼重要的職務。不過,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時候,雍正派他的兒子弘晟隨同允礻我送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的靈龕回喀爾喀,由於允礻我的緣故,弘晟也在雍正二年(1725年)的時候遭到處罰,被革去世子之位。

雍正六年(1728年)的時候,允祉因追索蘇克濟(大臣名)銀兩並咆哮朝廷之上,加上替兒子弘晟求情一事,把雍正惹惱了,結果允祉被降為郡王,連弘晟也被宗人府鎖拿拘禁。雖然雍正在雍正八年(1730年)時恢複了允祉的誠親王爵,但在僅僅過了幾個月,允祉又因為犯錯而遭到雍正的嚴懲。

事情是這樣的,當年雍正最信賴的怡親王允祥不幸去世,允祉的十六弟莊親王允祿和大臣佛倫告發允祉在喪事期間經常遲到早退,而且毫無“傷悼之情,視同隔膜”,雍正本來就因為允祥的事情而傷心難過,聽了後更是火上澆油,結果不到半個月,雍正便老帳新帳一起算,將允祉定下12條罪狀,什麼“不孝不敬”、“希冀儲位”、“包藏禍心”等。表麵上看來,這些都是大罪,但當時允祉已經年過半百,根本不具備什麼威脅,雍正這樣做完全是在借題發揮。因此,當大臣們主張將允祉處死的時候,雍正還是將之從輕發落,革爵幽禁。

允祉最後死於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終年五十六歲。到乾隆登基後,念在允祉和父親雍正是“兄弟之誼”的份上,將允祉的宗室身份恢複,並將其名收入皇家“玉牒”;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時候,又追封了諡號“隱”,恢複了允祉誠親王的爵位。允祉的大兒子弘晟後來則被釋放,但無官無爵,成為閑散宗室;另一個兒子弘景則被封為貝子,爵位由其子孫遞降沿襲。

五阿哥允琪的一生比較平淡,他在康熙時期就沒有辦過什麼大的差使,也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雍正即位後,也就安排他討論處理了幾件宗室內部的事情,比如廢太子允礽的兒子弘皙封郡王後遷居鄭家莊的事情,另外就是奉雍正之命給同母弟允禟改名一事。總的來說,允琪的表現中規中矩,雍正也對他無可指責,他最後很平安也很平淡的渡過了他的一生。巧合的是,允琪和允祉同日去世,都是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終年五十四歲。允祺的諡號為“溫”。“溫”的意思,既有“溫潤如玉似君子”的意思,也有“不溫不火”的含義。一個“溫”字,倒也概括了允祺的一生。

七阿哥允祐因為身有殘疾,從來就沒有參與過儲位鬥爭中的任何派別,有事情讓他做的時候也非常的認真負責,因此雍正在即位後不久,便封其為和碩淳親王。允祐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允祐的長子弘曙曾經隨同允禵西征,後來也因此受到牽連,被革除世子之位。允祐的爵位則由另一個兒子弘暻遞降承襲。

為了小說的需要,這個雍正故事在雍正十一年時不可能有雍正死後的事兒,我這裏麵讓故事直接沿曆史軌跡來的,這本書是我本人比較喜歡的金滿樓寫的,特此鳴謝他寫出這麼好的書。

我看到雍正帝在政治鬥爭中這麼熱辣的手段,我真害怕,害怕我被擄到蒙古的事兒,降罪於王爺,估計因為鄂爾泰的緣故,鄂倫雲不會受到太大的牽連,撤職回京真是最輕的懲罰了。

我要好好練習曲子,讓皇上網開一麵,千萬別再牽連上塔瞻,清朝這個朝代,老子有罪,兒子也不得好死。所以還是老實點兒好。

我說烏雅汗和珠赫怎麼那麼恨我,總要尋找機會弄死我。原來我是枚定時炸彈,隨時炸得他們家破人亡。

為什麼自己是個不祥的人,怎麼搞的,在塔瞻府上,塔瞻被發配新疆,在弘晊府上,隨時腦袋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