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相關文學
如前所述,富士山作為和歌的題材被廣泛使用。此外,也有一種說法:在《竹取物語》中,許多武士將長生不死的靈藥在最接近天的富士山上燃燒,因此,這座山名為“富士山”、“不死山”或“不盡山”。(日語中,“不死”和“不盡”的發音都與“富士”接近)。近代作家太宰治在1939年(昭和14年)創作的小說《富嶽百景》中,有一段“月見草與富士山最為相配”的文字廣為流傳,現在的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的禦阪山腰處立有刻著這段文字的石碑。直木文學獎獲獎者新田次郎根據本人在富士山頂氣象觀測所的工作經驗,寫成了關於富士山的許多作品。他的獲獎作品《強力傳》便是描寫富士山的挑山工的生活的小說。此外,新田次郎還寫有《死在富士》、《發怒的富士》,《芙蓉的人》,《富士山頂》等作品。
編輯本段相關宗教
富士山頂設有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用於祭祀富士山的神靈。因此,在富士山八合目以上除去登山道和氣象觀測所之外的385萬平方米土地,都屬於該神社所有。但是,由於無法確定靜岡縣和山梨縣的邊界,因此沒有取得土地所有權登記。淺間大社內供奉的神靈,為在記紀神話中出現的女神“木花開耶姫命”(コノハナサクヤヒメ,Konohanasakuyahime)。但是,目前仍不清楚從何時起這位女神成為了護佑富士山的神靈。在古代的常陸國風土記中記載有關富士山神和築波山神的傳說。據說,天神拜訪富士山神的住處,請求留宿,但是被主人以正在齋戒為由拒之門外。後來天神拜訪築波山神,也請求留宿,結果受到了歡迎。因此,此後築波山上人流不斷,而富士山卻遭到了終年積雪的懲罰。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更級日記》中,記載了當時一些人認為富士山神可以決定朝廷次年的人事更替的觀念。到了江戶時代,攀登富士山也在平民百姓中流行起來。平民們由於對富士山強烈的信仰,特地在江戶各地堆起了許多富士塚。所謂“富士塚”,就是在能夠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用土堆起的人工小山丘,在山丘頂部也建有淺間神社供人參拜。因此,不能去富士山的人也能夠在當地體驗一下攀登富士山的感覺。這樣的富士塚很多被命名為“淺間山”或者“朝熊山”。另外從港灣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也有建立淺間神社的石碑的風俗。在高漲的富士山信仰的背景下,江戶時代誕生了許多以富士山信仰為基礎的神道教佛教混合的新宗教。這些宗教在江戶進行施教,建立組織,許多都達到對幕府構成威脅的規模,因此遭到了幕府的鎮壓。這些宗教在明治維新中得以保存,與現在的實行教、丸山教和扶桑教等都有著淵源。即使在現代,也有許多以富士山信仰為基礎的組織,例如奧姆真理教和法華三法行等都在富士山的山麓設立總部。
編輯本段環境保護
富士山海拔3776米,跨日本靜岡、山梨兩縣,是日本最高山峰,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嶽”,是日本民富士山的紅葉族的象征。作為日本的經典象征之一,景色秀麗的富士山世界聞名。如果遠遠地仰視富士山,你會感受到這座山的優美;但是如果近距離看看富士山的森林內部,你一定會覺得大煞風景,因為這裏垃圾成堆。目前讓日本人引以為豪的富士山簡直成了垃圾傾倒場。在其森林裏的落葉和泥土上,丟棄著各式各樣的垃圾,包括建築殘片、被損壞的辦公家具、廢棄的家用電器(如破損的微波爐及已經生鏽的舊冰箱等)。定期對富士山進行清掃工作的一名負責人說:“我們找到了各種家庭垃圾,從破損的電視機到其它家用電器。有時候,我們還會發現一些有毒物品,例如,已經泄漏的廢舊汽車電池。”定期為富士山進行清理工作的“富士山俱樂部”負責人說,截止到今年3月的12個月間,他們共收集了大約85噸非法丟棄的垃圾。每年,大約有20萬來自世界各地以及日本國內的遊客到富士山旅遊、度假,這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很大壓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富士山當地的自然保護團體和官員曾經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對富士山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進行非正式評估,但答案並不理想。據悉,對垃圾和廢棄物的處理不善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了保護富士山的環境,減少垃圾造成的負麵影響,日本人於1998年成立了“富士山俱樂部”,定期對這裏的垃圾進行清除。如今,這個俱樂部已經發展到1100名會員。盡管如此,富士山的垃圾問題還是很嚴重,垃圾傾倒問題也很難完全禁止。“富士山俱樂部”的一名官員說:“人們來到這裏,沿路偷偷扔垃圾是很容易的。”為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政府安排了特別巡邏員、設置了監控鏡頭。但這顯然還不足以從根本上完全杜絕垃圾的產生。一名環境保護者、登山者曾經公開表示,把垃圾撿起來還不夠,人們首先要明白不能製造如此多的垃圾。雖然有垃圾問題的困擾,但日本還在繼續為富士山申請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表示,山上的垃圾不是最終決定因素,關鍵要看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足夠獨特”狼博介紹了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