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十六章 火山(1 / 3)

“別名聖山和不死山富士山最開頭被日本人稱為“不死山”,因為它還是一座活火山,而且是從完全平整的地麵“生長”到現在這麼高的,在明治時代因為“不死山”這個名字因為不文雅,所以改為和“不死”同樣讀音的“富士”(日文讀音相似)富士山是日本第一聖山,跨越靜岡、山梨兩縣縣境,屬富士火山帶係山脈的主峰,呈圓錐形,山麓則為優美的裙擺下垂弧度,正好位於駿河灣至係魚川之間的大地溝地帶上。海拔三七七富士山?六公尺,比我國的玉山略低,但卻正如她‘不二的高嶺’別稱一樣,擁有傲視日本第一的高度及完美無瑕疵、端莊秀麗的姿態。過去,由於靜岡縣的旅遊業大多傾向高級、精致的經營方式,因此價格頗高;台灣旅遊團體行經富士山,旅行社的安排自然選擇了較為平價、屬山梨縣境內的河口湖或山中湖畔住宿遊覽。不過,靜岡人往往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富士山的正麵隻有在靜岡縣才能一窺全豹,山梨縣看到的不過是背影。

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作為日本自然美景的最重要象征,富士山是距今約一萬年前,過去曾為島嶼的伊豆半島,由於地殼變動而與本洲島激烈互撞擠壓時所隆起形成的山脈,是一座有史以來曾記載過十幾次噴火紀錄的休火山。山頂為直徑約八百公尺,深度二百公尺的火山口,據在空中鳥瞰則有如一朵燦開的蓮花般美麗,不過那是極少數人才能有幸親身領會的另一種風貌。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近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約有1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衝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

編輯本段形成過程

富士山是典型的成層火山,從形狀上來說,屬於標準的錐狀火山,具有獨特的優美輪廓。至今為止,富士山在山體形成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禦嶽,古富士,新富士其中,小禦嶽年代最為久遠,是在數十萬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古富士是從8萬年前左右開始直到1萬5千年前左右持續噴發的火山灰等物質沉降後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標高3000米。據估計,當時的山頂位於現在的寶永火山口北側1-2公裏處。

編輯本段物種分布

山上有植物2000餘種,垂直分布明顯,海拔5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林,500~2000米為溫帶落葉闊葉林,2000~26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2600米以上為高山矮曲林帶。山頂終年積雪。北麓5個堰塞湖(富士五湖:山中、河口、西、精進、本棲),映照著皚皚白雪,湖光山色,風景幽美,是日本的遊覽勝地。辟有各種公園、科學館、博物館和各種遊樂場所。山頂有巨大的火山口,直徑約800米,深約200米。

編輯本段旅遊勝地

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富士山在山麓處形成了無數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噴氣現象。最美的富嶽風穴內的洞壁上結滿鍾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被視為罕見的奇觀。山頂上有大小兩個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徑約800米、深200米。天氣晴朗時,在山頂看日出、觀雲海是世界各國遊客來日本必不可少的遊覽項目。[1]

北麓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從東向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山中湖最大,麵積為6.75平方公裏。湖畔有許多運動設施,可以打網球、滑水、垂釣、露營和劃船等。湖東南的忍野村,有湧池、鏡池等8個池塘,總稱“忍野八海”,與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開發最早的,這裏交通十分便利,已成為五湖觀光的中心。湖中的鵜島是五湖中唯一的島嶼。島上有一專門保佑孕婦安產的神社。湖上還有長達1260米的跨湖大橋。河口湖中所映的富士山倒影,被稱作富士山奇景之一。西湖又名西海,是五湖中環境最安靜的一個湖。據傳,西湖與精進湖原本是相連的,後因富士山噴發而富士山下宜人的景色分成兩個湖,但這兩個湖底至今仍是相通的。岸邊有紅葉台、青木原樹海、鳴澤冰穴、足和田山等風景區。精進湖是富士五湖中最小的一個湖,但其風格卻最為獨特,湖岸有許多高聳的懸崖,地勢複雜。本棲湖水最深,最深處達126米。湖麵終年不結冰,呈深藍色,透著深不可測的神秘色彩。

南麓

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遼闊的高原地帶,綠草如茵,為牛羊成群的觀光牧場。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白係瀑布和音止瀑布。白係瀑布落差26米,從岩壁上分成十餘條細流,似無數白練自空而降,形成一個寬130多米的雨簾,頗為壯觀。音止瀑布則似一根巨柱從高處衝擊而下,聲如雷鳴,震天動地。富士山也稱得上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山上的各種植物多達2000餘種。在靜岡縣裾野市的富士山麓,還辟有富士遊獵公園,麵積74萬平方米,豢養著40種1000多頭野生動物,僅獅子就達30多頭。遊人可駕駛汽車,在公園內觀賞放養的各種動物。此外,富士山區還設有幻想旅行館、昆蟲博物館、自然科學廳、奇石博物館、富士博物館、大型科學館、植物園、野鳥園、野猴公園和各種體育、遊藝場所等。坐落在頂峰上的聖廟──久須誌神社和淺間神社是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的主要風景區,也是遊人常到之地。每年夏季到山頂神社觀光的國內外遊客數以千計。

編輯本段周邊山脈

在富士山頂直徑約800米的火山口周邊,共有8座山峰:名稱別稱海拔劍峰日本最高峰3776米富士山白山嶽釋迦嶽3756米伊豆嶽阿彌陀嶽3740米朝日嶽大日嶽3730米勢至嶽成就嶽3730米三島嶽文殊嶽3730米久須誌嶽藥師嶽3720米駒嶽淺間嶽3710米

編輯本段噴發曆史

距今大約1萬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頂西側開始噴發出大量熔岩。這些熔岩形成了現在的富士山主體的新富士。此後,古富士與新富士的山頂東西並列。約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頂部分由於風化作用,引起了大規模的山崩,最終隻剩下新富士的山頂。據估計,距今1萬1千年前到8千年前的3000年間,新富士山頂仍在不斷噴發出熔岩。此後,山頂部沒有新的噴發,但是長尾山和寶永山等側火山仍有斷斷續續的噴發活動。史上關於噴發的文字記載有:公元800年-802年(日本延曆19-21年)的“延曆噴發”,以及864年(日本貞觀6年)的貞觀噴發。富士山最後一次噴發是在1707年(日本寶永4年),這次由寶永山發出的濃煙到達了大氣中的平流層,在當時的江戶(現稱東京)落下的火山灰都積有4厘米厚。此後仍不斷觀測到火山性的地震和噴煙,一般認為今後仍存在噴發的可能性。根據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於2004年4月進行的鑽探調查,在上述的3座山體下仍存在更為古老的山體。這第4座山體被命名為先小禦嶽。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爆發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則是在1707年,當時的劇烈噴發讓100多千米外的江戶(即今天的東京)都籠上了一層厚厚的火山灰,而環繞富士山周圍的廣闊平原也一直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寶永山寶永山(ほうえいざん,Houeizan)是富士山周圍最顯眼的寄生型火山,其形成於日本曆寶永四年。位於富士山東南斜麵,標高2693米。在寶永山的西側,有一巨大的火山口。地下水在富士山域降下的雨雪,在地表下形成了地下水脈而湧出,主要有四個景點:忍野八海、白線瀑布、柿田川、湧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