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日軍撤退路線上設有伏兵,使日軍再受重創。李如鬆就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萬曆二十五年(1595年)七月十五日,被日本人稱為“海賊大名”的九鬼嘉隆,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世濟島北端西)的朝鮮海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明軍分兵三路:左路由楊鎬、李如梅率明軍1萬2千人,朝鮮軍4千人;右路由麻貴、李芳春率明軍1萬1千人,朝鮮軍3千人。左右路大軍圍攻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明軍1萬1千人,一方麵向南挺進,一方麵采用打援戰術,阻止小西行長部支援加藤清正。不難看出,這是個頗為周密的進攻計劃。進攻蔚山的中朝軍隊總計三萬餘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千人(按:一說1萬6千人)於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島山據險紮營,嚴陣以待。十二月二十三日,聯軍總攻開始。黎明前由遊擊擺寨為先鋒,率步兵1千人,參將楊登山為後援,率精騎3千人,突襲蔚山城。城內日軍大半被殲,擺寨佯退,誘敵深入,大敗敵援軍。日軍逃回島山,堅守待援。第二天聯軍開始圍攻島山外圍,遊擊茅國器率領河南步兵,連破日軍新築的外圍三寨。這三道防線一破,日軍堅壁據守,不敢複出。
時至中午,明軍攻抵島山寨下,裨將陳寅率領浙兵,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攻堅,連破島山寨二重柵門,就在明軍將要攻擊最後一重柵門時,眼看平壤大捷再次重演,明軍的攻勢戲劇性的停下來了。關於這個停頓,不同資料有不同的說法。《中國全史》裏說,楊鎬命令遊擊茅國器割敵首級報功,致使陣腳稍亂,攻擊受阻。又稱茅國器不願居功,自行退兵,喪失了這個寶貴機會。《明史.李如梅傳》則稱楊鎬為了把軍功留給後來的李如梅而鳴金收兵。無論如何,這次鳴金都與楊鎬有關。隨後幾日,明軍久攻不下,戰況沒有任何進展。明軍減員非常大,彈藥供應也漸漸捉襟見肘。但雖然固守蔚山城和島山的加藤清正依舊困獸猶鬥,卻也已是彈盡糧絕,瀕臨絕境。而十天後傳來有利於日軍的消息,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率領援軍五萬陸續趕到。戰場形勢立刻發生變化,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明軍統帥部決定撤軍。
然而,在日本援軍的追擊下,明軍撤軍失控,陣營大亂。《明史.李如梅》載,李如梅的遼東騎兵部隊,率先逃奔,致使各營潰散,兵敗如山倒。《明史.楊鎬傳》、《明史記事本末》、《中國全史》等書載,明軍潰敗是由於主帥楊鎬策馬先逃引起,這種說法最不可信。事實上,3萬人大軍的撤退,不可能是主帥一人率先逃奔引起全軍潰敗。關於楊鎬的曆史記述都是後來撰寫,由於楊鎬對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負有主要責任,因而使得他在史書裏也對朝鮮之役承擔了過多的責任。
最符合邏輯、最接近事實的是,明軍撤退過程中組織調度失控,致使全軍潰敗。據說此次潰敗,明軍、朝鮮軍一路死傷無數,血流成河。蔚山戰役,明朝和朝鮮聯軍慘敗,日軍慘勝。聯軍傷亡人數約為2萬人,日軍也付出了約1萬人的代價。日軍雖解蔚山之圍,但卻無力恢複早期的進攻態勢,而日軍內部主張撤退的聲浪卻逐漸高漲起來。小西行長認為,日軍雖取得了蔚山之戰的勝利,但長期來看,日軍無法守住這些沿海要塞。勿庸置疑,前方戰事不利,給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很大打擊。內外交困的豐臣秀吉於萬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鬱鬱死去,給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劃上了一個悲劇的句號。他留下一首辭世歌:“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毫無不可一世之態。豐臣秀吉一死,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九月五日,五大老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在朝各軍,“爭取最體麵的議和”。豐臣秀吉的死,給日本撤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實際上日軍當時非但已經完全無力再次占領朝鮮,連自保都已成了問題。日軍確定於十一月十五日(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線撤軍。
日軍撤退過程中,明軍乘勢追擊。東路軍麻貴攻入島山、西浦,追擊加藤清正,在日軍潰退中斬敵2千餘。西路軍劉綎攻奪栗林、曳橋,斬獲甚多。日軍駐順天之小西行長部第二軍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然後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當時聯軍封鎖了出海路,日軍第二軍無法撤走。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與從南海開來之宗義智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1萬餘人,艦船五百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命老將鄧子龍駕三艘巨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麵阻擊日軍,待機出擊;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十一月十二日午夜戰鬥打響,聯軍三麵合圍,在露梁海域與日軍展開東亞近古時代規模最大的海戰。及至天亮,日軍死亡人數以萬計,第五軍主力幾乎全部被殲,艦船也幾乎全部被擊毀擊沉。島津義弘後率隻50餘艘戰船突圍而去。這一戰中,聯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李舜臣、鄧子龍皆戰死。露梁海戰後,日軍退回日本,朝鮮半島殘餘日軍也基本都被消滅。不久,明軍全部撤回朝鮮。《明史》稱萬裏朝鮮之役的勝利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無法否認這場戰役的意義,如果日本在這個時期徹底占領了朝鮮,恐怕侵華戰爭也不會拖延到二十世紀了。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軍一樣,豐臣秀吉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3.甲午戰爭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圖片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日本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對曾經的恩人——中國(大化改革),一次深深的傷害。”狼博笑著說!
“怎麼樣,你是學曆史的嗎?”阿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