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利用人性的弱點要適度(1 / 2)

諺語說:“不吃一塹,不長一智。”並不是說人要長一智,就必須吃虧。善於借用他人的經驗,吸取其精華,才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現代人不喜歡讀書,或者不知道選擇而亂讀書,那就隻好委屈地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了。古往今來,大家在人性弱點的攻防戰之中已經有了好幾千年的經驗,現在歸納成下述三大原則,以供參考,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彎路,少吃一些虧。

第一,弄清楚自己在人性弱點方麵的真實程度如何。例如某甲自己檢討之後。

知道自己的弱點主要在金錢和健康上麵,如果適當加以調整,就不容易讓人有機可乘而吃虧上當。

第二,揣摩他人的人性弱點,把各人的評量表也分別列表對照。久而久之,很快就能夠看出每個人的弱點程度,發現個別的致命傷。這種功夫當然不是三五年就能夠練成的。想要做到熟練的地步,至少要花十年、八年,才能迅速而準確地診斷出來。

第三,明白自己的弱點,也能夠快速而正確地判斷別人的弱點之後,必須慎選自己的策略,以免走入歪道,過分利用他人的弱點,反而毀壞了自己的信譽。

利用別人的人性弱點,固然要合理;防止自己的弱點被運用,同樣也要講求合理。適度地利用別人的人性弱點和適度地讓別人利用自己的人性弱點,才能夠獲得和諧而良好的人際關係。

防人過甚,一點兒弱點都不肯讓人家利用,或者存心害人,把別人的人性弱點利用得過度,遲早會引起大家的恐懼和反感,對自己非常不利。

利用他人的人性弱點要適可而止,他人利用我們的人性弱點,要若無其事地適度配合,這才是有效的策略。一天到晚動腦筋要利用別人的人性弱點,結果大家都能看明白,躲得遠遠的,最後一個人也不和你來往。經常提心吊膽,唯恐自己的人性弱點被利用,那就一點兒機會也沒有,既沒有朋友,也談不上互動,一切事務都要自己動手,也十分不方便。

了解人性的弱點改變自己的命運

非要把人性的弱點看成優點或缺點,那是二元價值論的觀點,並不恰當。

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在於看重有形的、看得見的、具體的事物,卻嚴重地忽略了無形的、看不見的、不具體的事物。因此大家十分熱衷於對物質的追求,對精神的提升則毫不留意。追求刺激以感官為主,不以心靈來體會、領悟,加上媒體商業化,使得人的享受低級化了。

人免不了互相利用人性弱點,但隻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但要運用他人的人性弱點,而且應該樂意接受他人的利用。

當一個人求生存的欲望受到最大的挑戰時,世界上隻剩下兩樣東西:一樣是好的,能夠滿足生存的欲望,讓人繼續活下去;另一樣是壞的,會阻礙生存的欲望,讓人活不下去。例如一個人快餓死的時候,能吃的東西就是好的,不能吃的東西便是壞的,當此之際,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東西值得他思考和注意。

原始人生活簡單,把一切事物劃分成兩大類:能吃的、不能吃的;好的、壞的;使我們痛苦的、帶給我們快樂的;善神、惡魔;好人、壞人。一直以來,當人們討論人性的弱點時,也習慣把它區分出好壞,某些是優點,而某些則是缺點。

其實,一切事物都是不好不壞、不善不惡、不貴不賤的,關鍵看我們怎樣去麵對,如何去運用。

二元價值論的偏差不應該繼續為現代人所沿用。人性無所謂好壞、善惡、貴賤,要看我們怎樣抉擇運用策略。策略正確,人性的弱點會變成優點;策略錯誤,人性的弱點便會變成缺點。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要便是求生存,所以求生存成為每一個人的基本弱點。為了求生存,必須動腦筋、用智慧,於是貪生、怕死變成一般人的潛在弱點,由於環境的變遷和競爭的激烈,使得原先群體的貪生、怕死逐漸形成他人的責任,自己則更加專心尋求個人的貪生、怕死,以資源、能力有限為借口更加自私。

在環境改善之後,生死問題變得有些遙遠,至少不是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貪利、貪名就成為生與死之間的最大欲望。

臨死之際,沒有人會貪利、貪名,甚至會對自己為貪名、貪利而失去性命感到非常後悔。但是隻要有一口氣在,尚未躺下去之前,不爭名、不爭利好像就表示沒有企圖心,別人不笑話,自己也不會原諒自己。

為名、為利令人暫時忘記貪生、怕死。雖然說人死留名,才不會空來一趟,但是留的是什麼樣的名更重要。人生的不朽,雖然有立德、立功、立言之分,但是立功、立言都必須有德才談得上。可惜現代人重視立功、立言,卻不重視立德。於是所立的功、所立的言,違反道德,不合倫理,隻能達到個人享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