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琵琶語(七)(2 / 2)

然而漢軍人多勢眾,待項羽拚殺到烏江邊上時,隻有他血透征袍,單槍匹馬了。

浩浩烏江之上,岸邊泊著一隻小舟,這是韓信事先命人喬裝漁夫,備好小船,去江邊等候項羽。

過了江,項羽便能回到自己起事的家鄉了,然而他寧死也不回了:“當初我帶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打天下,一直發展到幾十萬大軍,而今天,他們全完了!我有何顏麵回去見江東父老鄉親!”

他跳下馬來,這匹烏騅戰馬載著他出生人死,所向無敵,他請漁夫將馬渡過江去,逃一條生路,烏騅哀鳴,拒不登舟,忽然揚蹄跳人江中,被波濤卷走。

追兵已到,漢兵漢將多得像螞蟻抬螳螂一樣一層一層圍攏上來。

項羽瞪著一雙電光閃爍的眼睛,拔出寶劍,大步迎敵,漢軍竟無一人敢近他身前。

項羽忽然看見漢軍中有個熟人,正是叛楚降漢的部下呂馬童:“呂將軍來得正好,聽說劉邦為了買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好,孤將首級割下,賜給你,請功受賞去吧!”

漢軍兵將嚇得連連後退,項羽自刎而死,兩眼圓睜,死不瞑目。

劉邦率軍趕到,立即傳令:“項羽既死,屍首不可損壞,葬以諸侯大禮。”

《十麵埋伏》的主角是劉邦,重點段落是:“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樂曲高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重點段落是:“楚歌”、“別姬”,樂曲沉悶悲壯。

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傳譜),采用章回小說結構,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裏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

樂曲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從列營到走隊),節奏由慢漸快,以琵琶模擬戰鼓聲、渾厚雄壯;接著是一段吹打樂,全用輪指演奏模擬號角聲。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這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戰部分(從埋伏到九裏山大戰):埋伏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後是在雞鳴山進行一段小規模作戰,到九裏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運用琵琶高超複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仰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啼聲、呐喊聲等等,驚心動魄,讓人振奮。中間一段琵琶長輪模擬簫聲,隱約透出四麵楚歌,暗示項羽兵敗。

最後的結局(項羽敗陣到最後):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

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兩部古曲演繹了一段曆史上的悲劇情結,是奏鳴在曆史天空中的悲愴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