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元昭宗亡國北逃立誌中興(2 / 2)

在元朝內亂之際。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崛起的朱元璋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明,出兵北伐元朝。眼看江山丟失在即,惠宗又歸罪於愛猷識理達臘,殺了當初提出太子統兵建議的伯元臣、李國鳳等人,於至正二十八年,即1368年,洪武元年閏七月撤銷大撫軍院。恢複了擴廓帖木兒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等官爵,令其出兵勤王,不過為時已晚。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明軍逼近大都,惠宗與奇皇後、愛猷識理達臘等人及百官從大都健德門倉皇逃往上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北元開始。

大敵當前,麵臨危局,元惠宗妥歡帖睦爾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重歸於好。一致對外。在逃往上都的路上,奇皇後再次要求愛猷識理達臘派兵高麗興師問罪。為她的家族報仇,但愛猷識理達臘沒有聽從她的提議。十一月二十四日。愛猷識理達臘領兵屯於紅羅山,伺機收複大都。至正二十九年三月二日,愛猷識理達臘請率精騎直搏大都,惠宗妥歡帖睦爾沒有許可。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明軍逼近上都,惠宗與愛猷識理達臘等人連夜出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四天後,上都失守。至正三十年正月初二,惠宗病重,詔皇太子總軍國事務。

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元惠宗駕崩,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是為元昭宗。五月十六日,明將李文忠奇襲應昌,元宮後妃以及昭宗的兒子買的裏八剌被明軍俘虜,隻有昭宗率十餘騎突圍,出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向奔逃後,痛定思痛,力圖恢複中原,中興元朝。他改年號為“宣光”,取杜甫《北征》詩中“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成為周宣王、漢光武帝那樣中興國家的君主。昭宗“延攬四方忠義,以為恢複之計”,特別是不計前嫌,重用在定西沈兒峪新敗的擴廓帖木兒,拜他為都總兵、河南王、中書右丞相,並起用哈剌章、蠻子等人,大有振作軍威之勢。

當時北元的領土除了漠北以外,還保有河西走廊、遼東、雲南等地,勢力還是相當強大的,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宣光二年正月派徐達、李文忠、馮勝三道出師,討伐北元,欲“永清沙漠”。擴廓帖木兒先是佯敗,誘敵深入,大破明軍,中路徐達部陣亡萬餘人,東路李文忠部在漠北雖未像徐達那樣完敗,但也損失慘重,撤兵而還,隻有西路馮勝、傅友德部連戰連捷,大獲全勝,占領北元的甘肅全境。這次戰爭挫敗了明軍進攻的銳氣,保住了元王朝的一線命脈,是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領導下的一個重大成就。

此後數年時間,明朝對北元改為守勢,元昭宗整合雲南、遼東各方勢力,以求進軍中原,高麗的新王辛禑也棄明投元,並派謝恩使李子鬆入漠北朝賀,上表稱頌昭宗“敷虞文德,兩階之舞雍容;複漢官儀,十行之詔密勿”。昭宗君臣看見穿著朝服行禮的高麗使臣後老淚縱橫,說:“自我播遷,困於行間,不圖今日複見禮儀!”

當時,元昭宗過著“流離無寧、衣食艱辛”的日子,他徙帳金山(今阿爾泰山)之北,繼續籌劃反攻中原事宜,但仍然不能越雷池一步。擴廓帖木兒、納哈出多次騷擾明朝,均被擊退。北元與明之間也不總是衝突,明太祖曾在宣光四年,明朝與北元南北對峙,當時的高麗詩人李穡的詩句“宣光洪武二龍飛,外國孤臣雙淚揮”,就反映了這種局麵。

宣光五年,即1375年,洪武八年,八月,元昭宗的股肱之臣——擴廓帖木兒死於金山之哈剌那海衙庭,匡複大元的希望愈發渺茫。此後昭宗任用闊闊帖木兒為中書省太師。宣光八年四月,愛猷識理達臘去世,廟號昭宗,汗號必裏克圖汗,蒙古語意為“聰明”的意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後由其弟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年號為“天元”,又稱天元帝。十年後,明軍大破北元於捕魚兒海,北元徹底崩潰。元朝蒙古帝國勢力最後終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