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口不是太多,但因為學堂的普及,因為老百姓將自家的子女送入到學堂讀書,因為老百姓認識的變化,各地的學堂數量就明顯不足了。
教育所產生的變化,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隻不過這種變化,短時間之內不會體現出來,但十年之後,大晉的情況絕對會不一樣了,蘇成明白這裏麵的道理,隨著學堂的普及,老百姓的素質結構將出現重大的變化。
蘇成堅決堅持灌輸儒家思想,教育最大的作用,在提高個人素質的同時,必須要求人有信仰,若是人都失去了信仰,朝廷將自食苦果,譬如女子學院對於禮儀方麵的教導,蘇成就是非常讚同的。
教育不是單一的,也有令蘇成苦惱的事情,那就是主教等開始傳播進來了。
對於宗教,蘇成不是很熟悉,穿越之前他是公務員,與宗教絕緣,對這裏麵的事情,一無所知,但他清楚,宗教也是一種信仰,隻不過在儒家思想占據絕對統治力的中原,宗教是很難普及的,信教的民眾不會太多。
前朝對於宗教是有所限製的,至少在府州縣,是不允許傳教的,隻有在京城或者是巡撫衙門所在地,才偶爾看見傳教的人士,這些來自西域的傳教人士,來到中原,也沒有專門的場所,畢竟朝廷不是很支持。
因為不熟悉,蘇成也不好隨意做出來決定,不僅僅是蘇成,朝中的五大丞相,對此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因為外來人口增加了,特別是京城,成為了各色人種都有的大都市了,外來人員之中,很多以前是信教的,來到了京城,也不可能拋棄原來的信仰。
最終朝廷做出來的決定,還是允許傳教士進入到大晉來傳教,隻不過對傳教的地方同樣進行了限製,府州縣不允許傳教,至於傳教的場所,允許存在。
如此在大晉三年的時候,京城有了專門的傳教禮堂,這些傳教的禮堂,初期是外來人士的聚集地,後來也有不少的漢人加入了。
令蘇成放心的是,信教的人還是非常少,與大晉總人口比較起來,微不足道,比較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大了,牢不可破。
佛教到道教,這是朝廷無法回避的兩個方麵,譬如唐朝的時候,非常崇信佛教和道教,朝廷官府都是支持的,大明朝廷也沒有限製,官吏百姓,很多人也是有著一顆虔誠的拜佛之心的,到了大晉三年,經濟高速發展,條件很好了,僧人和道士也通過自身的手段,開始向朝廷做出來請求了,懇請朝廷關注寺院和道觀。
朝中五大丞相很快做出來了決定,朝廷不反對老百姓拜佛,但不會大力支持寺院和道觀的發展,各地官府可以拿出來一定的資金,扶持當地的寺院和道觀。
蘇成在頒發這道聖旨的時候,猶豫了好長時間,寺院和道觀自行發展,他不會過問,但要求各地官府拿出來一定的資金扶持,這豈不是大力支持佛教和道教,但他最終還是同意了,從另外一個方麵來,佛教和道教是引發人向善的,想著僅僅依靠學堂的作用,來固定人的思想,還是單調了一些,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進入到學堂裏麵的,這個時候,寺院和道觀就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了,隻要在投入的方麵注意一下,不要攀比,不要奢侈浪費,問題也就不會太大了。
自始至終,蘇成都是異常心的,可謂是戰戰兢兢,朝廷要負責引導和教化所有百姓,包括官吏,樹立起來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故而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事情,經濟發展之後,財富的積累,必定會引發一些拜金思潮,官府不能夠用強製的手段去扼殺這些思潮,隻能夠通過教育的方式,讓百姓少一些拜金主義和現實主義。
故而蘇成最為注意的,不是商貿的大發展,這些有朝中官員操心,他最為注意的還是教育的發展,不管怎麼,決定未來大晉命運的,還是教育,自己一旦離開了這個世界,需要留下一些什麼,需要達到什麼目的,一切都是在教育之中顯示出來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