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主持遼東邊軍的裁撤,並非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牽涉到十幾萬的遼東邊軍,盡管有閻應元的協助,有祖大壽和祖大樂等人的鼎力支持,但這樣的裁撤,畢竟是牽涉到軍士的切身利益了,所以想要穩定,是需要花費極大氣力的。
當初征召和擴充遼東邊軍,主要還是從京畿附近抽調的軍戶,這些軍戶與尋常的百姓是不一樣的,家人基本依靠著軍戶的軍餉過日子,往往是一個人到軍隊之中去了,全家都跟著搬遷了,來到了軍隊所在地,雖然蘇成在大明朝廷為官的時候,曾經下定決心,要廢除軍戶製度,但在京畿之地,是朝廷牢牢控製的地方,裁撤軍戶製度的事情,想都不要想,朝廷是絕對反對的,故而這裏的軍戶,思想上的認識一時半會轉不過來。
盡管大晉朝廷已經徹底廢除了軍戶製度,但隨之也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主要是需要穩定這些軍戶,讓他們有飯吃,有地方住,在南方地區,朱審烜等人就消耗了太多的氣力,竭盡全力安置這些軍戶,特別是那些世代為官的軍戶家庭,經過這麼多年,早就退化了,祖先的那些英雄豪邁的氣概,丟的無影無蹤,剩下的就是如何的吃空餉,如何的搜刮民脂民膏了,這樣的軍官是堅決要裁撤的,留下隻是禍害。
遼東邊軍一樣牽涉到這樣的問題。
當初擴充軍隊的時候,想到的就是人數的增加,也依賴於朝廷暫時能夠拿出來一定的軍餉,遼餉也是大多撥付給遼東邊軍使用的,如此還能夠維持,到後期大明朝廷搖搖欲墜的時候。其實遼東邊軍就處於崩潰的邊沿,幾乎無法維持了,好在江寧營秋風掃落葉,很快就推翻了大明朝廷,開始著手對遼東邊軍進行必要的整治了。
盧象升與祖大壽和祖大樂等人商議之後,又與閻應元進行了仔細的謀劃。大致的意見,還是讓這些軍戶回到原籍所在地,官府已經收回來了耕地,這些軍戶回到原籍地之後,改變了原來的戶籍,重新登記,成為老百姓,安安心心的耕地生活,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時機不是很好。春耕時節已經過去了,讓軍戶回到原籍所在地,朝廷需要拿出來一大筆的銀子,至少需要給這些軍戶一定的安家費,回家之後能夠生活,能夠保證到來年秋收的時候,家家戶戶不至於餓死人,不至於有人造反。
經過了權衡之後。盧象升提出來了預算,折合需要白銀接近兩百萬兩。這個數字,就連盧象升自己都驚呆了,感覺到難度太大,不好向朝廷奏報了。
但裁撤軍士的事情,是不能夠拖延的,況且如今的遼東邊軍。是朝廷拿出來糧食直接養著的,包括這些軍士的家眷,若是拖延的時間長了,朝廷的損失更大。
當然,盧象升準備裁撤遼東邊軍的時候。銀行的創辦與統一發行紙幣都還在籌謀之中,沒有正式付諸實施,故而盧象升考慮到,朝廷的壓力太大了,畢竟在防禦黑死病方麵,已經消耗了朝廷文數字的銀子。
就在盧象升等人還在加緊籌謀的過程之中,遼東出現了一些異常的情況,很多的傳言出現了,什麼朝廷不會管遼東邊軍了,遼東邊軍是原來大明朝廷的軍隊,朝廷肯定是不相信的,不定朝廷還會派兵鎮壓遼東邊軍等等,這些傳聞雖然沒有廣泛的傳播,但已經引起了盧象升等人的高度重視了。
遼東的情況已經很複雜了,特別是在大明朝廷當初占領了廣寧,在廣寧開展互市之後,大量的滿人、遼東商賈和遼東漢人進入了廣寧,通過廣寧又進入了錦州和寧遠城等地,有些就直接留下來做生意了,大明朝廷沒有對這種情況表示異議。
遼東邊軍整體的歸順大晉朝廷之後,從穩定的角度出發,沒有要求整合遼東的治安狀況,而且朝廷也是清楚的,因為後金韃子再次占據了廣寧、西平堡和義州等地,位於廣寧的互市自然的消亡,商貿的交往都是依靠尚在遼東的商賈了。
這也就預示著,遼東肯定存在後金韃子大量的奸細,借機搜集情報。
當年唐海泰的教訓,盧象升是非常清楚的。
正當盧象升懷疑的時候,來自朝廷的情報也送來了,情報很明確的表示了,後金韃子有意攪渾遼東的局勢,想著趁機從中謀利,這個情報,是根據遼東出現的情況做出來的分析,其實盧象升也有這樣的分析。
但情報裏麵同時也有要求,遼東必須要保持穩定,不能夠亂,也不能夠進行大規模的清洗活動,免得人心惶惶的,一旦遼東出現大規模的遷移活動,增加壓力的就是內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