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一直都關注著大晉朝廷的情況,包括京城與遼東的情況。
盡管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競爭情況還是存在的,盡管多爾袞率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已經是大清國最為強悍的軍隊,但從大局考慮,皇太極還是要想辦法占據遼東的。這方麵皇太極是支持豪格的,認為大晉朝廷成立的時間不長,特別是進入京城之後,有很多需要穩固的地方,從一段時間的情況來看,大晉朝廷沒有在遼東展開進攻,大清國的勇士再次占領了廣寧、西平堡個義州等地,蘇成也沒有想著奪回來。
京城和遼東發生的諸多事情,皇太極都是知道的,也是非常驚奇的。
創辦銀行與統一發行紙幣,這樣的事情,皇太極一時還沒有想到有什麼作用,隻是對這樣的事情感覺到異常的驚奇,想想大晉朝廷統一中原的時間不長,居然敢有這樣的大動作,當然了,他更加想不到的是,這樣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對遼東與大清國將產生重大的影響,至於遼東裁撤與整合邊軍,是皇太極重點關注的事情。
按照皇太極的考慮,是準備在秋收季節的時候,在遼東展開進攻,譚泰和賈吉涵主持的情報網絡,傳回來的情報還是不少的,大晉朝廷與蘇成的重點,好像都投入到了創辦銀行與統一發行紙幣方麵去了,暫時沒有關注到遼東的情況,故而大清國進攻遼東的機會還是存在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情況。皇太極特別關注遼東的局麵。
盧象升抵達遼東,帶去了五萬江寧營的將士。這個消息令皇太極的心開始下沉,這種情況的出現,明蘇成沒有忘記遼東的情況,不管遼東有多少的邊軍,皇太極都是不在乎的,他內心裏麵,對遼東邊軍的戰鬥力,還是有把握的。大清國的勇士打敗遼東邊軍,還是有著很大的把握,隻要大清國占據了遼東的有利局麵,至少能夠占領大淩河城,憑借著有利的地形,還是可以抗拒江寧營的。
隨著蘇成統一中原,皇太極感覺到壓力愈來愈大了。蘇成可不是崇禎皇帝,一旦大晉朝廷開始強大起來,大清國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了,而且蘇成是不會允許大清國堂堂皇皇的存在的。
但大清國必須延續下去,這是皇太極的底線。
譚泰和賈吉涵進入到了崇政殿。
還沒有等到兩人開口,皇太極就開口了。
“譚泰。賈吉涵,朕想過了,盧象升到遼東去了,帶去了江寧營的大軍,這是我大清國的心腹大患。禮親王和鄭親王已經到遼東去了,預防出現什麼變故。這段時間,朕一直都在思考遼東的事宜,朕覺得,盧象升去整合遼東邊軍,這是我大清國的機會,你們是負責情報網絡的,這個時候,恐怕是情報網絡發揮重大作用的時候了。”
譚泰看了看賈吉涵,開口回答了。
“皇上有何要求,臣一定盡力。”
皇太極看了看譚泰和賈吉涵,卻沒有開口該做些什麼事情。
賈吉涵輕輕咳嗽了一下,不緊不慢的準備開口了。
其實賈吉涵已經想到了皇太極想要做什麼事情,這個時候,皇太極恐怕也是想著考驗自己的,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想到這些。換做其他的場合,賈吉涵是絕不會開口的,有些時候裝作很笨的樣子,往往能夠保護自己,但在皇太極麵前,萬萬不要這樣做,因為皇太極能夠看出來,也能夠揣摩到你的想法。
大清國正是有了這種氛圍,故而朝廷裏麵的情況不錯,盡管內部的爭鬥也是存在的,但無人敢於冒犯皇太極的尊嚴。
“皇上,奴才以為,遼東的情報網絡,應該要發揮作用了,前些日子,因為大明朝廷的內亂,故而我大清國能夠在遼東充分的壯大網絡,發展了不少人,如今盧象升代表大晉朝廷,到遼東整合邊軍,奴才若是預料不錯,遼東邊軍一定麵臨大規模的裁撤,想要裁撤邊軍,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很難了,這麼多的軍士,被裁撤之後,究竟安置在什麼地方,恐怕是大晉朝廷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稍微不慎,就會出現巨大的矛盾。”
“原大明的軍隊,喜歡鬧出來一些嘩變的事情來,奴才仔細分析過,軍士隻要對待遇稍微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有人出頭鬧事,如今正是改朝換代的時候,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是更大的,奴才也想過了,盧象升一定會想方設法穩定遼東的局麵的。”
“這個時候,隻要情報網絡能夠發揮出來作用,遼東的局勢一定會出現動蕩,故而奴才建議,我大清國可以適當的開出來一定的條件,鼓勵被裁撤的遼東邊軍,加入到我大清國的軍隊之中,同時鼓動那些即將被裁撤的邊軍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