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抵達遼東之後,肩負的使命還是很重的,在京城的時候,皇上已經了,征伐後金韃子的事宜,恐怕要暫時延遲一下,戶部難以拿出來足夠的金銀珠寶,若是要強行征伐,勢必要損害老百姓的利益,故而盧象升趕赴遼東,主要職責是整編遼東邊軍。
二十餘萬的遼東邊軍,隊伍過於的龐大了,朝廷根本就無法養活,依照江寧營的俸祿來養活遼東邊軍,朝廷承受不住,皇上和朝廷的意思,二十餘萬的遼東邊軍,保留五分之一,也就是不超過五萬邊軍,整合之後的遼東邊軍,直接編入江寧營。同時江寧營抽調五萬將士,一同駐紮遼東,最終的結果,遼東駐紮十萬江寧營將士。
當然,盧象升也留在了遼東,以兵部尚書和都督的職銜,兼任遼東巡撫,直接指揮遼東的十萬大軍,兵部日常的事宜,暫時由楊嗣昌代管。
盧象升抵達遼東,進入寧遠城的時候,祖大壽、祖大樂帶領遼東邊軍遊擊將軍以上的軍官,悉數在寧遠城門等候。
柳敬亭返回了京城,閻應元繼續留在了遼東,而且將在遼巡撫衙門做事情,成為協助盧象升的第一個朝廷官員。
盧象升在眾人的簇擁之下,進入了巡撫衙門。
祖大壽和祖大樂等人,保留了原來的職務,聖旨早就到遼東了,唯一的變化,是原遼東巡撫史可法,暫時沒有任命任何的職務。等候盧象升來到遼東之後,直接到京城去。
整合遼東邊軍是大事情。必須要慎重對待,這關乎到遼東的穩定。
原來的二十多萬大軍,僅僅保留五萬人,這可不是一般的裁撤,加之朝廷廢除了軍戶製度,這些人裁撤下來的軍士,總是需要有地方好好安置的,若是這個問題處置不好。導致遼東出現變故,甚至出現遼東邊軍投靠後金韃子的情況,那就不好了。
好在盧象升來到遼東之前,早就想好了辦法,采用整體搬遷落戶的形式,京城周邊的耕地,官府全部都收回來了。因為黑死病的肆掠,出現了很多無主的土地,加之從士紳富戶手中收購來的耕地,足夠安置很多人了,其實廢除了軍戶製度之後,也有不少的軍士。想著能夠安安心心的種田了,畢竟在軍隊裏麵,時時刻刻麵臨著危險,弄得不好命就保不住了。
裁撤邊軍,需要得到祖大壽和祖大樂等人的支持。要不然無法妥善的布置下去,保證能夠平穩的完成裁撤任務。
跟隨盧象升來到遼東的五萬邊軍。進入關內之後,分批次駐紮在大淩河城、錦州、廣寧和山海關,其中錦州和廣寧僅僅駐紮了五千人,兩萬人駐紮在大淩河城,兩萬五千人駐紮在山海關,基本上接手了遼東的防禦。
上任之後,盧象升與閻應元商議了相關的情況,閻應元對遼東的情況是比較熟悉了,主要是長時間與祖大壽、祖大樂等人在一起,知道遼東主要將領內心的想法。
閻應元開門見山的了,祖大壽和祖大樂等人,最大的願望是能夠直接進入江寧營,成為江寧營之中的一員,至於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兩人也有間接的表示,希望能夠成為江寧營衛指揮使之一。
能夠成為江寧營的衛指揮使,那可是不簡單的事情,這麼多年過去了,江寧營在任命高級軍官的事情方麵,一直都掌控的非常嚴格,就算是江寧營的內部,提拔為衛指揮使,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初在遼東威風赫赫的吳三桂,進入到江寧營之後,也是經曆了一番的波折,才成為衛指揮使之一。
朝廷已經開始決定對江寧營的職級進行徹底的變動,畢竟以前的衛指揮使、千戶、百戶、總旗和旗等等軍官職務,都是按照以前軍戶製度產生出來的,朝廷已經廢除了軍戶製度,繼續沿用這些軍官職務,就顯得不是很合適了,洪承疇和盧象升都提出來了這樣的看法,皇上也是完全表示同意的。
軍隊之中也存在品秩、散官和實缺的問題,蓋因為大明朝廷的時候,軍官的身份是低微的,與文官沒有絲毫的可比性,但大晉朝廷不一樣了,武官和文官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江寧營最高指揮官洪承疇,就直接進入了朝廷,成為丞相之中的一員,從這個方麵來,軍隊的地位將要出現明顯的變化。
時間很是緊張,有關軍官稱謂變化的事宜,暫時顧不上,兵部提出來的一套方案,皇上不是很滿意,按照皇上的意思,品秩與實缺是不能夠完全分開的,是什麼品秩,就要負什麼樣的責任,不能夠享受將軍的待遇,卻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甚至在軍隊之中,沒有什麼實際上的職務,這樣的情況肯定不能夠出現,包括文官之中,今後都要慢慢廢除這樣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