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臨曆下城(1 / 3)

公元211年冬,蜀中劉備引兵退回漢中。經過短暫休整之後,於公元212春,令諸葛亮為帥,蔣琬為參軍,費詩為司馬緣,董厥、樊建二人為掾史;猛將張飛為先鋒,嚴顏、張任為大將,總督蜀中軍馬。調川中名將吳蘭、張冀、張嶷等十餘人為副將,關興、張苞為左右使,雷銅押糧,共起馬步兵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益州。

同一時間,韓遂夥同鍾繇一路直追馬騰。馬騰被困於北原,苦戰不得突圍,後被流矢射中,不治而亡。一代諸侯,便如此陣亡沙場,淡出爭霸中原的舞台。馬騰既死,馬超責無旁貸扛起西涼大軍的旗幟。無奈關中軍連戰而勝氣勢正盛,西涼軍雖驍勇善戰,但經不住鍾繇多番計謀,於公元212年夏未被破北原。馬超、馬岱、馬鐵、馬休亂戰中殺出重圍,投益州而去。

盟軍韓遂叛變,馬騰戰死,馬超、馬岱又投奔劉備,種種事件召示著盤居西涼十餘年的馬騰勢力集團正式冰消瓦解,開始退出曆史的舞台。

馬騰的敗亡,劉備的崛起,張浪的鼎盛,曹艸的北方勢力,漢未群雄逐鹿,經過十餘年的征戰殺伐之後,正式踏入三足鼎立時期。

劉備、馬騰兩盟軍的相繼退出,並沒有打消張浪趁機北上的決心。在經過一番激烈討論之後,張浪決定由徐州方麵做為突破口,再開濟南戰線,入侵黃河,把曹艸的勢力全部趕至黃河以北,分化它的集團勢力,以期兩相抗衡。為此,張浪再調丁奉、賀齊兩大良將,統五萬兵馬,由淮河水路而上徐州,支援山東戰局。

而這個時候,周善所領水上遠洋大軍已達東夷(膠東半島),於渤海灣的星羅小島中秘密開建水軍中轉基地,準備連通至遼西、遼東等地,以期收到奇兵效果。

山東。自古山東和荊襄猶如東南的兩翼。以南方而進取北方,出江淮正麵,不如出兩翼。從江淮正麵北出,出淮河一線太遠,其攻守便失去依托:而出兩翼則有比較有利的山河形勢可憑恃。就山東而言,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如能占據此地,便取得了很有利的態勢。對於南方而言,得山東,進可以問鼎中原,北臨幽燕,退可以翼蔽淮泗,鞏固江淮;對於北方而言,得山東,進可以南逼江淮,退可以翼蔽河北。

而山東自古戰守之衝,四戰之地。在山東的西北側有濟南,濟南南依泰山,北阻黃河。西南側有兗州、濟寧,它們依山臨河,控守一方。東南側則是沂河和沭河,經二水衝積形成的河穀低地,夾在沂山、蒙山與琅琊山、五蓮山之間。這片河穀低地為山東腹地與江淮之間往來通道。而在東北側有青州,附近即古臨淄,齊之國都。在山東諸要地中,論防護之固,無如臨淄。山東地形不如其它邊角之地,它三麵均可能受敵,不易固守;且山東低山丘陵方圓不過幾百裏,缺乏縱深,幾處險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擊穿。所以有人說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假如以山東為根據地,縱橫四出,足以有所作為。倘若借此死守,早晚必傾覆滅亡。

而今曹艸退黃河以北,開濟北渡口,令大將夏侯淵背靠黃河,固守濟南、曆城一線。明顯是看到東阿戰略位置上的不足。所以又勒令河北數員大將開赴青州要衝,以拒南軍北渡。

公元212年秋,江東集團太史慈開钜野,鑿穿汶、泗二水,連通黃河,打開了水路入侵中原的大門。於此同時,張遼領五萬士兵西出山陽,時刻保持給東郡強大的壓力。

同年,高順得田豐之意,奔走泰山,掌控泰安。由於泰安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如若由此縱橫四出,控製三齊,均成高屋建瓴之勢。若想北出青州,入侵幽燕,泰安實屬兵家必爭之地。高順既控製泰安,便領將士兵臨曆下城。

古人有言:“齊州當四達之衝。南不得齊州,則無以問河濟;北不得齊州,則不敢窺淮泗;西不得齊州,則無從得誌於臨淄;東不得齊州,則無爭衡於阿鄄。是故山東有難,齊州常為戰守之衝。”齊州,既是濟南。而在齊州之中,最為關鍵樞紐便是曆下城。曆下城,戰國時齊建。漢文帝前元十六年,自齊國分出。戰國時,諸侯攻齊,每每戰於曆下。秦滅魏之後,揮師東進,屯兵曆下,兵壓齊境,齊王不戰而降。楚漢戰爭時,辯士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附漢,使齊罷曆下之戍,韓信遂得以透入齊境,略定三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