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榮謝道:"多謝大師!從榮自幼彈琴,荒廢武事,不知這琴技可否列入千門萬道中?那從榮還能否習武呢?"
大悲禪師輕移兩步,席地而坐,李從榮也趕緊走過去,有模有樣地學著大悲禪師的禪坐姿態,欣喜地麵對而坐,滿懷期待。
"阿彌陀佛",大悲禪師又道,"修技習武,當要明白何為修行?為何修行?又如何修行?"
李從榮拱手作輯道:"請大師明示!"
己身外,生來別無他物,所以修行終究要修己身;那為何修行呢?世人卻有不同見解,有是為了超脫,也有是為了合道,又有是為了紅塵曆練,更有甚者為了沉淪y是因此,形成了人間繁華千般法,各家思想各家言誰可解修行事,人世苦海多迷惘。阿彌陀佛!"
李從榮聽著大悲禪師滄桑渾厚的聲音,被他深深感染。生如人世,真的很迷惘,尋尋覓覓,得得失失,卻不知自己所為是何?更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將往何處去,難道真的隻是為了走這一遭嗎?那為何有人可為王侯將相,卻有人為布衣乞者?
李從榮悲傷地問道:"那大師認為人為何修行呢?"
大悲禪師一雙慈祥明亮的雙目黯然垂下,莊嚴的麵容上流露出苦澀,苦笑道,"老衲仍在地五行之內,仍未瞻破生命之真諦,隻能謹記佛祖之教誨,以己身為筏,廣試善緣,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祈求直達彼岸。"
李從榮又是一陣失望,旋即又道:"大師,技武之道,那該如何修行呢?"
大悲禪師正容道:"要修行,首先要認識己身,人身三宮九竅,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奇經八脈等等構造出人體的完美內世界,修行,便是要修煉人體內世界,超脫外世界。"
李從榮似懂非懂,思索片刻,又問道:"可是從榮卻感知不到自己的內世界。"
大悲禪師看著焦急的李從榮,慈悲一笑道:"施主乃人間璞玉,非是無法感知,而是不知感知之法罷了!"
李從榮心中大喜,趕忙爬起,跪伏地上,拜服道:"大師可否收從榮為徒,教從榮感知之法!"
大悲禪師開懷一笑,卻搖頭道:"阿彌陀佛,施主請起,老衲剛施主為人間之璞玉,不忍璞玉蒙塵,所以自當教你感知之法。但老衲不能收你為徒,以施主之材,未來必將走出一番屬於自己的技武之道,又何必在老衲的框框裏磨滅份呢?"
李從榮抬起頭,滿麵可惜,又不依道:"大師,可是--"
大悲禪師打斷李從榮的話,笑道:"施主著相了,就當為老衲結一善緣,請起!"
李從榮無奈,隻得謝過大悲禪師,爬起繼續盤坐在對麵。
大悲禪師繼續道:"自古相傳,武道有九境,每境又有三層靈神間隻知其七重境界之名,後兩境卻連境名都無從得曉,而人世更隻有前五境修煉之法,神仙之境更是虛無飄渺。佛門禪宗倒是有禪功六層,道家有道門五階,修煉到絕頂也都大抵相得於武道之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