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通過了解與結合了作曲兼演奏家阿炳的真實的生平背景,再去廣泛的多聽一聽其他的版本,在學習中辨別,在辨別中收獲,從而得到自己辨別後的結果和感悟,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想聽懂阿炳,對於大多數人來,其實並不難。確切的,二泉是阿炳的隨心曲,據他自己,是瞎拉拉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自己創作的曲子裏達到隨心所欲,不被拘束的境界。故而你把他的和其他的演奏家進行下對比就會發現阿炳的音樂就像是由內而外的詠歎,而其他的人就算對這些作品有別的處理,他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的思維局限行為束縛。
所以黎老(阿炳的至交,錄音時的見證人之一)在晚年拉起二泉時,總會有許多相似而又不同的旋律出來,他卻這些都是阿炳拉過的二泉。再者阿炳自幼深受道教音樂的熏陶與洗禮,他有一個極其嚴厲而愛子的父親華清和,此人彈得一手好琵琶。關於阿炳,曆來有很多誤端,有人他是幼年喪父,其實他父親是在他三十歲左右時才去世的。在他誤入歧途,雙目失明,為了在當時那個黑暗的舊社會靠自己更加高超的本領來掙錢養活自己,他還廣泛的吸納了地方民俗音樂和廣東的粵係音樂等等,成為了集大成者的民族演奏家,將民族音樂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人他是去討飯,甚至他是傷風敗俗道教中的敗類。但是這些法其實是很片麵很自私的。首先阿炳這人很有自尊,別人給他好酒好肉他都不肯接,而選擇去靠自己的雙手和技藝掙錢吃飯,而且還是那樣一個混亂又惡劣的社會。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和誠懇絕乎常人,為了彈好一曲他還親自拄著拐杖,獨自一人走到離家很遠的地方相續向十幾位高手拜師學藝。而且幾乎是日複一日。阿炳一生之動蕩經曆了三個朝代的變更,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我覺得阿炳的生平其實和老舍的《茶館》差不多,都是世事炎涼,物是人非。阿炳的晚年究竟應該是幸福的還是可惜的呢?他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教授音樂學院的學生,將自己的琴技展示給大眾(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所以也要感謝那些為阿炳留下寶貴錄音的老一輩的人啊,他們都在為保護和指正阿炳以及眾多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在文革受到了極大的迫害,他們也想要去奉獻終生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吧),但卻舊病複發,吐血而終,去世的時候身邊一個人也沒有,他的那位妻子(董催弟)也回老家去了。值得欣慰的是,在阿炳最後的那段時光裏,是以數十年浩劫的戰爭結束,人民新生活開始而告終。
與其《二泉》是寶藏世界,倒不如阿炳本人才是一個寶藏世界,音樂自古一來有許多用途,但最主要的兩種,一是表現人類感情,二是宗教信仰和祭祀。在我看來,音樂便是載體,而演奏的樂器,便是其表現的手法。舉個例子,舉行盛大活動或送葬的時候通常用嗩喇而不用複調口琴,主要的原因在於借助嗩喇嘹亮的音色可以更好的營造和傳遞節日的濃烈,熱鬧的氣氛或逝者逝去時的悲壯的氛圍,而這是音色清脆且聲音短的口琴無法做到的。(原諒我用這個不太吉利的比方)其實我想的是:但凡是一件藝術品,樂曲也好,畫紙、雕塑、文章……也罷,其實都是刪雜就簡,故而大多數實際上應是反映某一個時間段或空間段某對象的狀態,至少對於一般的敘事性,繪景性的作品都是這樣的,當然也有一部分篇幅、規模較大的反映某人一生的或是為讚頌神靈,緬懷古人之類的作品。但是描繪一生,但想想一個人的一生真的隻要用400到1000頁的文字或數十分鍾的音樂就能完全的敘述出來嗎?如果要真的做到,那麼也應該不能將它視為藝術了。所以藝術品本身就是不完整,在物質上有一定局限性的物品。它對於人生來,是一個片段,如果樂曲狹義上的世界,那麼其構成者,應該被稱作是廣義上的世界。而我們現在的人很容易把兩者搞混,認為是《二泉》造就了阿炳的成名,應該是阿炳造就了《二泉》的偉大。但正是這些因素,也造成了它的獨特意義與價值美感。記得有句話是這樣的,“真正的自由與超越,並不是一味的放縱和不染俗世,人從生下來便是這個世界的一員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與其像那些整端坐在佛堂前的僧人一般懺悔頌經,或是花費一切,走遍四方,隻是為了無甚意義和不切實際的尋求神仙的長生不老之處,倒不如腳踏實地的學會做人,那麼這些隱逸之人,高尚之士,到頭來隻是不願麵對、正視現實,而選擇逃避的舉措罷了。真正的自由與超越,應是臨界於生活、道德和法律,並不是無所拘泥與束縛,而是在現實和困境之中不斷衝破牢籠,照亮黑夜。即使是一路磕磕撞撞,四處碰壁而血流不止,為了實現理想也無暇顧及自身,就是這樣的世人眼中的愚蠢之舉才是人生的大道所在。”(當然這些話都是我的)《愛蓮》中,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將菊花比隱士,將蓮花比作雖身處世俗仍不會被其沾汙的人。周敦儒自己則是更讚賞和向往後者的做法。所以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索求,更在於奉獻。“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的階級和身世是貴族出身,沒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改革新政失敗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如此。屈原的《離騷》,意在抒發自己受人讒言,屢遭貶謫的感傷與憂悶。‘這種悲劇色彩也反映到屈原的創作中來,魯迅先生曾經在充分肯定屈原的作品“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的同時指出中意多芬菲淒惻之音,而反抗挑戰,則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後世,為力非強。1’我們確實要學習屈原這種不同流俗,愛國情操,浪漫的精神。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充分,嚴謹與多方麵的評判,既不要無理由過分的追捧別人,也不能一味的否定,別人的不是。這並不僅僅是對於一個學者的要求,在生活中,我們也應有這種理性的品質,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