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民樂比起現代音樂,常常不是特別抓耳的,現代音樂很多時候要利用了人的生理反應,總力圖“震撼”(強有力的敲擊)和“激蕩”(反複播放最精彩的片段),比如大片配樂。但根據人合一的哲學,音樂應是自然的流淌出來,或與自然和諧的共鳴。當今很多時候,不是民樂凋零,是現代人的審美在變。”如今的時代,民間音樂似乎已不再同從前那樣普及,改革開放70周年以來,隨之引入的,除了經濟,還有更多文化,思想上的碰撞與交融。科技時代的信息大爆炸,這對於缺乏一種商業秩序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有序進化缺乏文化產品的層次感和領域感的中國,究竟該是喜還是憂呢?或許如同電影《百鳥朝鳳》的那樣,西洋樂在國內的風行,甚至取代了民樂這一傳統文化熏陶下的產物。當然電影往往也有一定的主觀與片麵性。可是現實與理想,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昔日有一大群徒弟在下麵磕頭,自己坐在太師椅上的嗩呐匠的光輝歲月一去不返。甚至到頭來花錢請你去給他吹嗩呐的人都沒有一個。多少民間文化因此而慘遭斷根,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時代變了,真的就意味著舊文化衰落的必然性嗎?文化與經濟不同,它不是憑靠肉眼就能觀測,計算出的表麵現象。我想很多時候並不一定如此,隻是大眾的思想與審美在變,一定會變,正因如此,有錢有勢的地主總有一也會被打倒,花果山上的猴子也可能會被我們尊稱為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