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才子二、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2(1 / 3)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才子二、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2

4.進化論研究

航海歸來後,達爾文隻在家裏住了幾天,就去了劍橋。他租了一所公寓,專心整理和研究自己的岩石、礦物標本和地質資料。同時,他還埋頭撰寫《觀察日記》和地質學論文。

不久,達爾文和艦長合著的《皇家軍艦冒險號和貝格爾號考察航行記》出版了。接著,達爾文又組織出版關於他采集到的動物標本的研究著作,最後出了一部巨著——《貝格爾號航行中的動物學》。

1837年早春,達爾文又搬回倫敦,一直到9月,他每天幾乎都關在房間裏,埋頭撰寫《貝格爾號航海日記》。因為他在航海期間的日記記得非常詳細,因此整理起來並不困難,隻要把他的一些科學結論加入,便完成了主要工作。在整理時,他所遵循的不是時間的順序,而是地理的順序。他認為,把注意力放到對訪問國的描寫方麵,這對讀者來說更容易理解一些。在這種描寫中,他有意包括了動物的生活方式、地質考察、風景描寫以及個人的印象。6月份寫完日記之後,在尚未發行前,他臨時裝訂了幾冊,寄給一些熟識的朋友,他們不僅讚賞日記寫得精彩,而且對日記的整理速度感到驚奇。一位叫呼克爾的教授每天晚上都把冊子放在枕頭底下一睡醒馬上就閱讀,愛不釋手。專家們讚賞並沒有使達爾文滿足,稍事休息後,他又對日記做了仔細、認真的整理,直到認為滿意才送去付印。

在這段日子裏,和達爾文來往最頻繁的就是賴爾教授。他是經常關心和非常讚賞達爾文的幾個學者之一。賴爾教授天資聰穎,舉止穩重,創造力和判斷力都別具一格。尤其令人可敬的是他有一種非常難得的雅量,他對別人所提出的主張,雖然不表讚同,但他還是願意去協助別人。在達爾文提出三種珊瑚礁形成原因的見解後,最先支持的人就是他。達爾文熱烈地擁護賴爾的地質學思想,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地質學方麵的問題,並互相交換意見,把所有的可能性,反複地思索探討,直到搞懂為止。因此,每次討論結束後,達爾文腦海裏總有一個新的世界出現,他覺得沒有賴爾教授的協助和鼓勵,就不會順利地完成許多工作,就不會使自己的地質學研究和生物學研究有所進展。他認為賴爾教授所帶給他的收獲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他決心在地質學方麵刻苦探索,做出成就,以回報賴爾教授的幫助。

從此,達爾文和賴爾的交往頻繁,賴爾成了達爾文“最有力的朋友”。他們常常在一起暢談南美洲的地質情況,交換各自的研究心得和體會。達爾文提出地質學方麵的任何疑難問題,賴爾總是不厭其煩地加以解答。賴爾還常常對達爾文的—些新見解提出各種各樣的異議,迫使他把問題想得更周到一些。

達爾文不但在學術上十分推崇賴爾,就連賴爾那種“工作強度以不損害身體健康為限度”的治學精神,也成了他效法的榜樣。他仿照賴爾的辦法,安排了自己的作息時間。他把一天的時間分做幾個階段,每工作兩小時就上街去辦一些事,回來再繼續工作。這種用改變工作內容來代替休息的安排,真是一種積極休息的好辦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果然非常有效。

不久,達爾文關於珊瑚礁形成的論文寫好了。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珊瑚礁不是由於火山口上升才造成的,而是海底下降,把珊瑚蟲帶到海洋深處形成的。它和賴爾的“火山口上升”理論是針鋒相對的。賴爾看過這篇論文的原稿以後,好些天裏一直都在想著珊瑚礁形成的問題。他沒有以地質學權威自居,去壓製達爾文。相反,他還創造條件,讓達爾文到地質學會上去宣讀這篇論文。最後,他高興地接受了達爾文的觀點,放棄了自己曾經用來解釋過許多地質現象的“火山口上升”理論。

在達爾文發表了幾篇地質學和動物學的論文以後,賴爾又介紹他參加了英國科學協會,推薦他擔任地質學會秘書的職務。為了鼓勵這個年輕的地質學工作者,賴爾還把他心愛的地質錘送給了達爾文。這件不尋常的禮物後來成了這兩個密切交往約四十年之久的偉大科學家之間真誠友誼的見證。

老一輩科學家賴爾那種令人欽佩的崇高品質和優良學風對達爾文的成長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為了感激賴爾的支持和幫助,後來他在給賴爾的信裏說:

為了您在地質學方麵給我的巨大幫助,我早就想用一種比僅僅提到您的著作更直接的方式來表示對您的感謝。

達爾文把自己得意的著作——《考察日記》第二版獻給了賴爾。

達爾文和賴爾在地質學研究中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在共同的奮鬥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為他們後來在物種起源問題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推動科學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837年盛夏的一個夜晚,倫敦的天氣格外炎熱,許多人都在戶外納涼,住在大馬爾勃羅街三十六號公寓裏的一個年輕的科學工作者,正汗流決背地在燈下奮筆疾書。他就是當年春天從劍橋搬到這裏來的達爾文。

不久以前,他在地質學會上宣讀了幾篇論文,那些“大人物”終於用讚許的態度接受了它們。隨後,地質學界的權威們也十分關注地經常談論著他。

盡管這樣,達爾文一點也沒有忘記自己神聖的職責——探索生物進化的問題。因為他在環球考察期間發現的三個事實經常盤旋在他的腦際,第一個事實,在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動物化石,它的年代雖然久遠,卻和今天的動物很相似;第二個事實,美洲大陸上的同種動物,從南到北,它們的形態逐漸不同;第三個事實,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大多數生物都具有南美洲生物的特征,而群島各個小島上的同種生物卻又多少有些不同。這些事實,雖然使他產生了物種可變的思想,但是物種為什麼會變化,變化的規律又是什麼,也就是說,物種到底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還是個不解之謎。

為什麼生物能夠那樣巧妙地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加拉粕戈斯群島上的海龜能夠在幹燥缺水的地區生存,啄木鳥和雨蛙可以攀緣樹木,一粒種子能夠借助小鉤或者茸毛而傳播出去……難道這些都是上帝設計的嗎?如果不是萬能的上帝的安排,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些複雜而深奧的問題困擾著他,看書的時候常常被打斷思路,躺在床上又難以入睡。他決心揭開這個“秘密中的秘密”,把注意力集中到生物進化的研究工作中來。

所謂“遵循賴爾在地質學方麵的範例”主要是按照賴爾在《地質學原理》中運用的“將今論古”的方法,來解釋物種起源和變化的原因。賴爾是用現在起作用的因素來說明地球表麵過去的變化,決不和創世論相混淆。再通俗些說,就是今天看得到的自然界力量,來說明地球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變遷的原因,從而在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賴爾這種科學方法促使達爾文想到現在物種是怎樣變化的?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中品種繁多,琳琅滿目,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它們是怎樣形成的?他決定麵向現實,麵向實踐。他首先選擇了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這條生產實踐的道路,去探索奧秘。1837年七月,他開始寫第一本關於物種起源的筆記,搜集動植物在家養條件下所發生的一切變異事實,認真總結勞動人民和育種家們培育新品種的經驗。

達爾文麥寢忘食地進行了十五個月的係統調查,經常和育種家、園藝家交談。通信,或者向他們發去調查表,從他們那兒搜集各種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變異材料和培育方法。他還親自參加實踐,認真考查和研究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選育過程、動手搞移植實驗,仔細地分析比較雞、鴨、鵝、牛、羊、豬、狗、貓等家禽家畜各個品種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查研究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這些奇跡,使他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優良品種都是“培育者可驚的技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所留下的“永久紀念碑”。

後來他著重研究各種家鴿品種之間的差異和起源問題,參加了倫敦兩個養鴿俱樂部,飼養各種品種的家鴿,甚至設法從美洲、波斯和印度購買當地的鴿子標本,還有人從中國的福州和廈門給他寄去鴿子標本和資料。達爾文把各種家鴿的品種和野生岩鴿進行比較,研究它們在外部形態和骨胳構造等方麵的差異和共同特征,結果證明所有家鴿品種雖然差異很大,其中有二十個品種從外形上看簡直就象不同種的鳥類一樣,但是它們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野生岩鴿。

各種家鴿都起源於同一種野生岩鴿,為什麼它們之間的差異會這樣大呢?

達爾文認為,這都是人工選擇的結果。岩鴿從野生到家養,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在不同地區放養,可能會發生不同的變異。有的嚎囊大些,有的尾羽多些,有的鼻子高些,有的腿長些,人們根據不同的愛好,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變異個體來飼養。比如:有的人喜歡嚎囊大的個體,就選擇那些嗉囊比較大的鴿子放在一起飼養,並且不讓它們和嚎囊小的鴿子交配。這樣一代一代地向嚎囊大的方向選擇下去,終於培育出嗉囊象皮球一樣大的球胸鴿來。同樣,扇尾鴿、大鼻抱、鳳頭鴿、大毛腳等品種,都是根據同樣的原理選擇、培育出來的。

在人民群眾選育良種和他自己親身實踐的基礎上,達爾文根據人工選擇的作用在同種動植物中所造成的區別,常常比那些公認為異種動植物的區別還要大,終於得出了人工選擇的理論。物種在人工幹預下是能夠改變的,具有明顯不同特征的品種可以起源於共同的祖先。

他根據賴爾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賴爾那個閃著智慧之光的方法果然向他的研究工作投射了光明,使他的思想豁然開朗起來。原來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各種優良品種並不是上帝為了恩賜人類而分別創造出來的,它們是人民群眾經過世世代代人工選擇的結果。這種人工選擇的作用,說明了物種在人為條件下能夠發生進化,具有明顯不同特征的品種可以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在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進化過程中,人起著主導作用。

“可是,在自然條件下又是什麼力量在起選擇作用呢?”達爾文自言自語地說,“自然界的生物並沒有人在那裏年複一年地進行選擇,那麼新的物種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頓時,他在環球考察期間發現的生物由於生活條件變化而引起的數量增減或死亡的現象,又紛紜地出現在他的眼前。有些物種在連續幾個生活條件適宜的季節,數量猛增起來,而在另外一些不利條件下,數量就急劇減少,甚至使整個物種絕跡。那麼,物種的數量增減或者滅絕,究竟是受什麼法則支配的呢?